昨天的百官:从水乡走出去的著名作家谷斯范
谷斯范,这位已经故去的作家,也是从千年古镇百官的龙山脚下,这块山青水秀的乡土中走出来的现代著名作家。他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活跃在中国文坛,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中国著名作家,他是我们家乡百官人的一个骄傲。
谷斯范 (1916.3-1999.4 ),笔名艾荻、江荻,是中国民盟成员。1916年3月出生于上虞县百官镇谷家弄一个小职员家庭,他家一直是城镇居民,依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家境比较清贫。1928年考进了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为校长的白马湖私立春晖中学,当年谷斯范只有12岁,自从来到这所气派恢宏、设备新颖的现代化中学,眼界为之一宽,事事感到新鲜。谷斯范年少志气不凡,小小年纪就十分关心世际风云、学校大事,对经亨颐、范寿康两位校长更是高山仰止,敬佩不已。当年的经亨颐校长忙于政治、社会活动,很少过问校务,虽然有时住在“长松山房”,也难得与师生见上一面。
据说,谷斯范在校期间只在象山的山麓行人道上碰到过几次,但谷斯范对经亨颐校长印象仍然十分深刻。他从心底里仰慕这位民主主义教育家。而范寿康校长则对谷斯范相当熟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晚年,范寿康校长对谷斯范的记忆依旧十分清晰。
谷斯范对夏?尊先生也心仪已久,虽然夏?尊先生早已离开春晖,但谷斯范在第二年秋天,还是多次见到了夏?尊先生。谷斯范在春晖中学读书的3年间,国文教师王任叔、胡行之、张同光都是我国文坛上的前辈,他在这几位名师的教导点拨下,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当他读初三时已才情横溢,崭露头角。在春晖中学的几位老师中,王任叔对谷斯范的影响最大。谷斯范后来在《译报》、“国新社”、《新闻日报》工作期间,与王任叔还时有往来,成为王任叔家的常客,并与当时王任叔的夫人王洛华师母也成为了熟人。王任叔老师对谷斯范的帮助不只是在文学创作上,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关怀。在胡愈之、范长江、王任叔等几位前辈的熏陶、提携下,使谷斯范成为了一位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党员作家。
谷斯范对我们的母校春晖中学感情十分深厚,晚年更是老而弥笃。1981年11月春晖中学60周年校庆,其时这位65岁的老作家正在革命老区余姚梁弄访问,接到校庆通知,他不顾跋山涉水的辛劳,即于梁弄旅次提笔写了一篇题为《两点感想》的纪念文章寄到母校。在这篇2000余字的短文中,真挚地倾吐了他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谷斯范是春晖中学第七届初中毕业生,后来就读于上海新亚中学,1936年高中毕业。抗战初期的1938年,在上海《每日译报》做校对员工作并在该报副刊连载长篇小说《新水浒》。1938年11月起在桂林参加胡愈之、范长江主持的《国际新闻社》做过编辑、记者、采访部副主任。《国际新闻社》遭封闭后回到浙江,在《浙江日报》工作。1941年8月潜往已成为“孤岛”的上海。在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当教师,这时写了长篇历史小说《桃花扇底送南朝》(出单行本时更名《新桃花扇》),以南明史事为素材,借古讽今。
解放后,在上海《新闻日报》做过副刊主编。1951年奔赴朝鲜战场担任战地记者,写了几十篇战地通讯。谷斯范从1935年开始就发表了大量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3年进入“华东文联”任专业作家,1959年1月调到浙江省文联任专业作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80年当选为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谷斯范还是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及第四、五、六届政协常委,中国巴人研究学会会长。
鲁迅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在文学的领域中,谷斯范几十年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饮誉文坛,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力与艺术品位。
谷斯范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太湖游击队》(原名《新水浒》)(1940年桂林文化供应社;修订版1985年湖南人民 )。长篇历史小说《新桃花扇》(1948年上海新纪元出版社)。短篇小说集《大时代的插曲》(1938年上海珠林书店 )、《山寨夜话》(1957年新文艺 )、《晚间来客》(1964年作家 )、《噩梦》(1981年浙江人民 )、《不宁静的城》(1982年福建人民 )等。通讯集《我怀念朝鲜新》(1952年启明 )、《最可爱的人》(1952年启明 )。散文集《五圣山下的故事》(1957年新文艺 )、《沸腾的村庄》(1958年新文艺 )、《不宁静的城》(1982年福建人民)、《噩梦》(1981年浙江人民 )等。短篇小说《沉淀》(1935年)、《归宿》(1943年)、《阿祥老头》(1958年)、《新战士小蓝》(1961年)、《晚间来客》(1962年)、《偶然发生的事情》(1980年)、先后由《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79短篇小说选》、《建国以来短篇小说》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