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月的粘饽饽
天气日渐寒冷,街头巷尾就有人用自行车或三轮车带一些冻成冰坨的粘饽饽摆出来卖,只要往那儿一摆,就会引来不少人买上一袋子。因为这种食品自己加工起来很费事。
记得小时,一进入冬天,家家就开始做粘饽饽,是不约而同的,邻里一见面就问:你家做粘饽饽了吗?这已成为过大年的序曲了。这是一项全家动员的事情,男人磨米,女人烀馅、做粘饽饽,然后男人烧火。一蒸就是好几锅,然后放到外面冻透,存放到院子的大缸里,以后可随时从缸里拿热着吃,一直能吃到过完年。
那时,我们姐妹一见奶奶开始张罗做粘饽饽,就知道快过年了,高兴地跑前跑后,在忙碌的大人之间来回穿梭,经常被大人喊着:别捣乱了,一边玩去。他们哪里知道,孩子最是期盼吃到香甜的粘饽饽呀。
有的老人很重视这件事,还为做粘饽饽选个好日子呢。那就得在半月前做好各项准备。先是泡糯米,一泡就是一袋米的,各户根据自家人口来磨米,得够一家人吃到开春化冻之时。等米泡好了就推到村里的磨米厂磨细,为了口感好一些,就多磨上一遍,面粉就会细腻很多。磨完之后不能立即做,要把面放在外面,尽量是通风的地方,把其中的水分吹干。
等面干之后,就开始烀豆馅,主要用红豆或白豆。我就最爱吃那种白豆的,白豆先用小磨把豆皮去掉,只剩下豆瓣,烀出来的豆馅香甜可口,入口即化。
待磨面、烀馅完成后,女人们开始用大盆和面、盛馅,在热乎的炕上放张桌子,摆上大蒸屉,然后都盘腿坐在热炕头上,一边说笑唠嗑就把粘饽饽做出来了。这种粘面是不用擀皮的,只用手一抓适当大小的面团,放在手心中按成手掌大小的圆窝窝,取些豆馅放在中间,然后双手把馅包在里面捏紧,再用双手团成尖塔式。
快摆满两屉之后,男人们便开始架火蒸了。我们孩子也在周围帮着添个柴禾什么的,一会儿就看着从锅的缝里冒出浓浓的白汽,一直升到屋顶。每这时,母亲总是给我猜谜语:锅台上有棵大树,搂也搂不住。呵呵,那就是锅里冒出来的蒸汽呀。
最期待揭锅的那一刻了,带着馋相的孩子都把锅围起来了。等大人把锅盖一拿开,更多的白色蒸气扑面而来,那香气也快速的钻入鼻孔。最等不及的是我们小孩子,争抢着第一个先吃到,贪婪地吃相现在还留存在记忆里。大人们也会忙里偷闲往嘴里放上一个,一大年了,往往是吃上第一口才叫鲜呢。
而如今,吃上粘饽饽却不用那么费事了,只需花几块钱就能买来一些,可吃起来,却没有以前的那个味道了。
忽然想回到从前,去品尝一大家子忙乎出来的粘饽饽,奶奶、大姑和母亲盘在炕上做粘饽饽的情形,充满整个厨房的蒸汽,摆满一屉屉的粘饽饽,还有灶膛里红红的火苗……
让人怀念的那个年月的粘饽饽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