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指责 多点反思
有个家长在自己儿子的旧书本上发现了几首打油诗,之后,每遇到亲戚朋友熟人,他都要愤愤的拿出来,以此作为痛骂学校痛骂老师痛骂教育的凭藉。我不妨把这几首打油诗抄录如下。
其一
青山清水青少年,顺入初中混三年。白费时间白费钱,不如在家种大田。
其二
人在学校心在外,不思学业想恋爱。三年收获哪里寻,一家三口出校门。
其三
开学最先缴费,上课一排全睡。考试全都不会,成绩基本个位。逃学成群结队,抽烟麻将全会。半夜点灯开会,短信发到欠费。哥们花钱干脆,白酒两瓶不醉。吃喝玩乐学会,三呼中学万岁!
我首先声明,我不是初中教师,但我对这几首打油诗很有兴趣。经过打听,我得知了这个“家长”的儿子就读的学校。又经过了解,我又得知了这个学校的一些情况,这个学校常年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都是名列全市前茅。于是,我有了一些想法。
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学校教育差优两极分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教育的两极分化不止是停留在学业的优劣差距之分了,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道德品质的优劣差距了,这一问题的延伸,带来的必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试想,大量大量的,一批又一批的道德品质低劣的低能的年轻人(初中毕业生一般在15岁左右)涌入社会,这与一次又一次地给一个健康的肌体注入毒品有什么两样?!
当今学校教育优劣分化,有人简单地把责任算到老师头上,算到学校头上,我以为这有失公平。大教育家孔丘,他老先生弟子三千,贤人也不过只有七十二个!当然,孔夫子的弟子“非贤人”者,只是思想建树不如“贤人”,而思想道德等应该是秉承孔夫子的。不然,孔夫子能在民间千秋万代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吗?不是“非贤人”的知书达理,“孔丘”启能成为“道理”的化身(我国好些地方至今都把“不懂礼”或“不晓事”称做“不晓得孔丘”)吗?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是孔子的学生,都是有所作为的!由此我揣摩,孔子招收弟子绝然不会“滥”!尤其孔子可以尽情地在弟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思想理念!而当今,入校没有门槛,师道毫无尊严,学校不能自主,学生得罪不起,各界都可指点,教师徒叹无奈!我认为,这样的环境,更是缘于社会的浮躁与功利,缘于教育公平的缺失。
我曾在网上看到校园歌谣《现代班级》如是写道:“现在学生真糟糕,爱哭爱笑还爱闹。天天上课都迟到,迟到也不喊报告。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学校,这样的环境,就是孔夫子再世,又岂能奈其何?!因此,我们一遇到教育问题,不能就简单地指责学校,指责老师。每一个人首先都要自我反省,想一想你为自己子女的成长该做什么而实际做了什么,想一想你为教育该做什么而实际又做了什么?!
中国的事,有中国的特色,“热闹”是一大特点。谈到教育,似乎所有的领导都是教育家。谈到学校,似乎所有的文盲都是办学校的行家。“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屁话,可让多少的教师诚惶诚恐;一点小事,可让多少的学校战战兢兢。真正在教育一线的人有几个不是如坐针毡?!我就万分羡慕孔夫子的轻松与怡然,“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情景,我想,肯定是现在的教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据资料,亚洲那个最发达的国家,中小学生在校外活动,允许有万分之五的死亡率,在中国,“孩子他爹肯定不答应”!
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而很多家长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就全然不顾了。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你爱孩子,你娇生惯养孩子;你想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你却不给孩子良好的影响,你那是“叶公好龙”罢了!皮格马利翁是古代一个岛国的国王,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并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着,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了,国王就与她成了恩爱夫妻。这个美丽的神话能给我们的家长乃至社会带来什么启示呢,我以为这很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