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炕头
近几年来,我们都是回母亲家过年。在母亲家里住着,与我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热炕头,那是庄稼人最惬意的地方了。每一回家,父母唯恐我们凉着,就把炕烧得热热的。
在农村素有“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这也就是当时农民的生活向往。热炕头也是幸福生活中的一项,农村有串门伸手摸摸炕头热不热的习惯,热乎的说明这家日子过得好,若炕头如同炕沿儿一般冰凉,就是说这家人连柴都烧不起了。
冬天里晚上入睡时,有老人、孩子的,这热炕头就得让给他们了。也可以说这热炕头就相当于客厅的上座。比如亲戚或邻里来串门了,那主人必定起身让出热炕头,或是让在热炕头玩耍的孩子往炕里挪挪,让客人坐到炕头上,往往客人很客气的只坐炕沿儿上,主人继续礼节上劝说客人往里坐,里边暖和,在寒喧中充满温情。
炕头不只是上座,还有好多好处呢。
农民在地里干了一天的农活,又累又乏,只要躺在这热炕上,又解累又解乏,等到第二天一早,又起来干活去了。
小时候,我们从外面堆雪人、打雪仗回来,把冻得红通通的小手伸进热炕头的被里面,让冻得发僵的手指迅速升温,刚开始会有点发疼的感觉,继而麻木,过了一会儿,小手就会与炕头同一个温度了。
炕头还是妇女聊家常的好地方。娘三个两个的就盘坐在热炕头上,有时端点花生瓜子,或是苹果,边吃边闲聊,村里的变化,张家李家事的,妈家婆家事儿的,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坐着热炕上,一会儿便坐不住了,用双手交替在屁股底下垫着,落得手也热呼呼、红通通的,那也是不舍得离开这个热炕头,就连上厕所也不肯去了。一旦离开,那身体的温度骤然下降,身上骤冷,恨不得马上回到热炕头上。
有时,也利用热炕头来发发面呀,生些豆芽、蒜苗什么的,因为温度高,天天换水,几天就能长出高高的蒜苗,绿绿油的,豆芽呢,也伸出水灵灵的嫩芽,看着就诱人。
如今在楼房里没有了热炕头,虽然房子里的温度依然温暖如春,但床是凉的,虽然有电褥子,可我觉得那只是电的温度。此时我总是想起家里的热炕头,那上面有亲情的温度,那怕你怎么疲劳,怎么不舒服,只要身上一沾上它,温暖的亲情就把你包围住了,让你感觉暖暖的,像是母亲的怀抱。
热炕头,让人感觉亲情所在,那上面凝聚着关爱和温暖。
哦,我那暖暖的热炕头哟,承载着祖祖辈辈的亲人,也养育了我们这些后代,我们始终将它记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