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龙山脚下的“火葬x”
今天居住在百官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1966年在龙山脚下的山坳里,也就是如今的龙山公园位置上,曾经有过一所火葬场,一支又粗、又大、又高的烟囱,高耸入云、寂静无声地矗立在那里好几年,从未见它烟雾袅袅。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停办了,最后火葬场搬到了横塘陈射虎岙一处僻静的山弯里。在那里建立了坟墓林立的南山公墓,据说那里的地势曾被我们当地一个有名的“半仙”看过风水,是阴宅中的极品之地,非常了得。
对于火葬场,说得好听点,我们百官人叫做殡仪馆,说得难听点,就是烧死人的地方。但每个人总有一死,终将面对火葬场,其实那里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要去的归宿之地。
国家早在1986年就开始实行了强制火葬的政策,火葬并不可怕,说到底就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盒中,或埋于土中、或撒于水中或空中。
自古以来印度教、佛教向来盛行火葬,而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自从上个世纪开始,火葬便在世界各地逐步被提倡,主要是以节约日渐减少的耕地为目的。
我从网上百度了一下,上面是这样记载的,火葬场,提供火化的场地,一般和殡仪馆在一起。如果人死了,就要拉到那里去火化。火葬场一般都设在市郊等偏远的地方。主要有吊唁厅,也就是遗体告别的地方,吊唁厅是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来决定设置吊唁厅的数目;还有休息室,给奔丧的亲朋好友提供休息的场所;再就是还有存放尸体和存放骨灰的地方;最后还有炼尸炉,负责焚烧尸体,并且有相应的拾骨灰的地方,一般是由12个“洞”组成,代表十二个不同生肖属相。
火葬场也不是你想随便进出的地方,人死了,去火葬场火葬是要办理手续的。
第一,要取得死亡证明书。当一个人因种种原因“出壳龙山头”后,丧家或单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出据死亡证明;在家因病死亡的,由村委会、居委会或派出所出据死亡证明;非常规原因死亡的,由所在单位或公安部门也据死亡或火化证明。然后凭上述证明到所属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第二,要作好死亡说明。在公安局派出所领取死亡证明后,才可以打电话或派人去火葬场殡仪馆联系,告知对方死者的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尸体所在地点、死者户口所在地点;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死者是否需要脱穿衣服、是否需要举行追悼会和告别仪式等。预定接尸时间,在接尸体时,丧家或单位应在接尸车到达之前准备好死亡证明、所需衣物等,死在医院的应办理好出院手续。
第三,要办好火化手续。尸体运到殡仪馆后,随车家属首先要到业务室,交验死亡证明,选购骨灰盒,领取火葬证,办好交款等各项手续。并办好领取骨灰的手续,持火葬证在取骨灰处领取骨灰。如果尸体运到殡葬馆后一时不能马上火化,还要在业务室办理尸体冷藏手续。
第四,如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丧家要事先与殡仪馆业务室的承办人员联系好,定好租赁租用礼堂、告别室的时间,还有购买那些花圈、鲜花、小白花、黑纱、炮仗等之类小东西事宜。
第五,假如需要寄存骨灰,则凭火葬证办理骨灰寄存证。寄存时间一般三年,超过时间的可以续存。如果过期不取对方就会酌情处理寄存的骨灰。持骨灰寄存证可以随时去瞻仰亲属骨灰。
当火葬场的灵车到了殡仪馆,死者从装进灵车后面一个特制的长匣子里取了出来,就被摊在了殡仪馆瞻仰厅。这个时候聚集在殡仪馆门外的丧家亲朋好友三三二二全部都会走进瞻仰厅,开始为死人举行火化仪式,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瞻仰厅里放起了凭吊用的哀乐,哀乐放完后,丧家的主持人宣布火化仪式开始,接着是宣读祭文,由死者单位领导或亲属作简单致词,表示悼念之情,祝愿死者安息,时间大约三五分钟。宣读完祭文,默哀三分钟。接着是瞻仰遗容,哀乐又在大厅里响了起来。到场的人们自觉的排成一队,由右向左地前行,绕着死者遗体一周,并向遗体三鞠躬,做最后的告别。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录相、照相留念。等到所有的仪式都举行完毕后,主持人宣布遗体火化开始,死者遗体由火葬场工作人员或家属给抬走,送到火化间去,大家则目送遗体入炉。家属就在接待室等待骨灰出炉。
据我们村一个在火葬场工作了多年的姓朱老乡介绍,焚尸车间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宽敞明亮。十个火化炉一字排开,可同时焚烧十具尸体。每只炉口边有两名工人,每焚烧一具尸体需用四十分钟。尸体被传送带送进了火化炉里后,可以从炉膛的观视孔里,亲眼目睹尸体火化全过程的。
尸体是如何的起火?如何的燃烧?最后是如何的化成灰烬的?这个问题我曾经咨询过,当尸体一旦被推进焚尸炉,首先在外炉的钢刀片就会弄破尸体,让内脏外流。因为不弄破就燃烧的话,由于突然受到高温热度,尸体内会产生压力,尸体会***。
接着,柴油或汽油就会自动喷浇在尸体上,然后才真正地被输送进炉门。尸体就被烧烤,首先烧掉的是毛发和皮肤,紧接着是肌肉组织和内脏等软体跟着变成火团,很快就会被烧得显露出骨头,尤其是头部更加明显,然后眼睛在烈火中,很快就消失在眼眶中,留下黑洞洞的眼眶。
就这样,尸体在焚烧大半个小时后,从炉门退出烧得几乎发红的台子,冒着丝丝白烟,空气中飘荡着一股焦味。等冷却后,会在台子上留下了人形的骨灰。这个时候工作人员用扫帚把骨灰扫成一堆,用小簸箕装好,象征性的倒入骨灰盒中,其余的都倒掉了。如果全装的话,三只骨灰盒盛装也不够用。
当年百官的火葬场,是我们上虞乃至绍兴地区最早的火葬场,它矗立在百官那片青葱而肃穆的龙山脚下,亲水河畔。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虞县人民政府筹建火葬场,财政划拨了好多钱作为建场经费。火葬场破土动工后,基于快建节约的原则,建筑设施简单而粗陋。主体建筑是八百平方的砖木结构平房,厨房、厕所为捆绑架、夹壁墙,职工宿舍及水电等生活设施都没有规划。
文革前外地一些地方开始兴建一批“八亩地、八百平方米建筑、八个职工”的“三八式”火葬场,我们上虞也受其影响,建成了这样一个“三八式”火葬场,在办公室、火化间、祭堂全部竣工后,当年仅有4个正式职工,分别负责业务管理、开车和消毒,就正式匆匆开炉服务了。
据说,出于对丧家的鼓励,开始是免收火化费的。如果能正常运转,按照成人、三周岁以上14周岁以下和三周岁以下等年龄段的遗体,火葬费分别为10元、6元和4元。对于无力缴纳火葬费用的贫困家庭,只要经过乡镇出具证明,就能酌情减免火葬费。
对于当年建造的百官火葬场,在我的记忆中,那个时候我还很小,没多少具体印象。但对横塘陈射虎岙的火葬场,我是参加过几次朋友的亲人葬礼的,我感觉那是一个沉重得让人快要窒息的世界。悲怆的音乐,洁白的花圈,低头肃穆的人群,字字沉重的悼词,一步一回首的叩拜,亲友们呼天唤地的哭喊。生命,就在那一刻最后与你道别。
哀乐声声,让人感叹生死的无常。生与死,看起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相距极其遥远。但有时又感到是那样近,近得几乎没有一步之遥。你看昨天还是灿烂的笑容,鲜活的身影,今天就有可能变成一撮银灰,眨眼之间灰飞烟灭、烟消云散。今天也许你正有滋有味地生活在生的世界,享受着生的乐趣,殊不知有一只脚早已不知不觉地踏上了死的门槛,死亡之神正一步一步地向你招手、逼近。
百官人常常说“生死两相依”,这话说得真是一点也不错。火葬场内声声哀乐,让人倍感生命的可贵。活着,你也许会饱受生活的磨难,忍受种种的不幸,那种来自家庭经济的窘迫,那种来自婚姻的矛盾和不协调,那种来自父母、子女的责怪和不满,那种来自领导的不信任甚至刁难和排挤,那种来自社会上不同人的挖苦、嘲讽、贬损,那种来自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也许会让人感叹自己过的是一种很惨淡、很无奈、很无聊的日子,有时也许还会感到生不如死。
但当你实实在在地站在火葬场里,明明白白地在感受到你是在和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作最后的诀别,当声声哀乐深入你的五脏六腑,当你深深地被那种悲痛、悲怆的气氛所包围,你会不自觉地感到:“活着,是多么重要,多么好,多么幸福!”
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许多让我们魂牵梦绕、孜孜以求的东西,“什么金钱啊、什么名誉啊、什么地位啊!”等等是多么的一文不值,你会感受到活着的时候,许多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东西,是多么的无聊和乏味,根本没有必要!
面对火葬场这个特殊的地方,人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人生最后的一站,也是人生最长的一站。”“人活到最后,都要到这里集合。”“这是人生的后花园。”
“人生有限,忠孝无悔;生命无价,劳逸有度。”它道出了做人的真谛,是啊,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该怎样度过?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探讨的话题。但无论怎么争执,我以为:“人生苦短,莫虚度,要活的有意义。”火葬场,也许就像西方的教堂,是一个让人祈祷和忏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