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雨伞及修洋伞

雨伞及修洋伞

2013-10-22 03:57 作者:石拓 阅读量:33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申城经常落雨,尤其是“黄梅天”的期间,天气忽晴忽雨,说到下雨便下雨,晴、雨之间琢磨不透,防不胜防。因此,雨伞这种遮挡雨水的东西,自然成为了每个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具。

雨伞,上海人习惯上叫做“洋伞”或“阳伞”。据史料记载,雨伞的发明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之前,中外都有发明。近代以来,由于大量的外国货进入,当然,外国生产的雨伞,也随之而入。所以有“洋伞”的叫法。以前的上海人,把从外国生产或引进的商品,在它的前面加上一个“洋”字。譬如:自来火叫“洋火”、煤油风炉叫“洋风炉”、西式衣裤叫“洋装”等等。不过“洋伞”的称呼中,还包括遮挡太阳光的伞,所以也称为阳伞。

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两把雨伞,两把本国人发明的遮风挡雨的雨伞。这两把雨伞的伞架都是用竹子做成,伞杆与伞柄是木制的,然而伞面的料子却浑然不同。一把伞的伞面是用一种叫“油纸”的材料做成,俗称“油纸伞”。另一把伞的伞面,却用一种叫“油布”的材料做成,俗称“油布伞”。

用作雨伞的“油纸”是一种特殊的纸,这种纸不能用来书写。大概是经过了特殊加工的缘故,不仅能够防水,而且比较坚韧。“油纸”伞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非常漂亮,我家一把油纸伞的颜色是紫红色。而“油布”是一种经过特殊加工的棉布,防水性能极好,似乎是专门为雨伞制作的面料。“油布”的质地较“油纸”粗糙、硬实,份量也重了许多,而且有一股油腥味,好像是“桐油”的气味。这种油布似乎只有用,竹子做的伞架才能支撑开。

无论是油纸伞还是油布伞,用它来遮挡风雨是没有问题的,也不用担心,因为风雨而把雨伞吹折。然而,这种雨伞非常的笨重,尤其在打开伞时,必须费上好大的劲,一般气力小的人,要把伞尖顶在墙壁或地面,用足了力气艰难地把伞打开。有趣的是由于伞的笨重,撑伞的姿势一般双手握住伞柄,或者把伞搁在肩膀上。

这种雨伞体积也大,用完收拢时拿在手上很费劲,所以一般不是拿而是夹,夹在腋窝下。正是因为这种雨伞的笨重,所以有些男士,尤其中老年男士居多,出门带伞或雨过天晴,总是把收起的雨伞往腋窝下一夹。如果遇到阴冷天气时,再把两手互穿袖子管,假如走路的时候躬着背、低着头,在旁人看来,似乎遇到了不称心的事,心急火燎的。

如今,曾经是这种走路样子的人,连同这种走路的样子,已是寥寥无几了。

一场雨下过后,不管是大雨还是毛毛细雨,只要天空放晴,修雨伞的手艺人必定会出现在弄堂里。他们一只肩膀背着工具袋,另一肩膀扛着一捆旧“洋伞”,来到弄堂里吆喝“修洋伞”。工具袋里是修“洋伞”的材料与工具,一捆旧“洋伞”是用来做买卖,即买进坏“洋伞”;卖出修好了的旧“洋伞”。一场雨落了以后,总会有些撑坏了的洋伞,如不及时修理,下次落雨就不能用。这是“修洋伞”手艺人的商机,无偿的上门修理服务,便利了雨伞的使用着。顺便买卖旧“洋伞”,却也成全了手艺人全家的生计。

“修洋伞,阿有坏额洋伞修伐?阿要旧额洋伞买(卖)伐?”,这是修“洋伞”手艺人的吆喝声。现在,每当我回想起,儿时听到过的这种吆喝声音,总是有些沧桑感,觉得时间把我带回到了从前。然而,现实告诉了我,这是一种过去了的声音,它已经在这座城市里消失了,消失了的不会再来。

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油纸伞还是油布伞,连同“修雨伞”手艺人的吆喝声,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新材料新样式的雨伞,完全替代了以前的老式雨伞。有些雨伞还具备了“缩折”的功能、自动打开的功能,不过其余部分的结构和组成,还是与过去的雨伞一样。

如今,修“洋伞”的行当还在,与过去有所不同的只是,如今修“洋伞”的师傅,不再走街穿巷吆喝,已有固定的摊位,仍然靠自己的手艺维持生计。

二0一0年二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雨伞及修洋伞》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