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牛市
我对百官有上堰头、有下市头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网上查阅资料,似乎弄懂了一二。《古史考》云:“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而《说文解字》说:“市,买卖所也。”呵!原来我们下市头在老辈手里是开设集市之地,所以才有下市头这种叫法。
记忆中的古镇百官下市头有一个牛市场,座落在如今的人民路一号桥东西端,就是今天的齿轮大厦西对面。
牛市场盛行于道光年间(1821-1850),当初清政府设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遏止盗牛之风。当时规定买卖牛只能在牛市场内进行,每隔三日开市。政府委派官员负责,买卖契约要有他的戳记,才能证明交易成立,而且还得在牛身烙印,以资识别。
每到牛市场交易的日子,人头济济好似赶集一般,许多男人蹲在牛只旁边议价还价。一般来说,买牛的人除了检查牙齿,看牛令及健康状况外,还要了解牛的体力。
牛市场里还设有各种小吃和杂货摊位,及贩卖牛的配件摊位。如挂在牛嘴上、防止牛偷吃作物的“牛嘴笼”;穿过牛鼻之间、用以牵引牛只的“牛鼻环”等等。
牛市场往往是大清早开市,到中午散去,各人牵牛回家。
在我的记忆中,每逢农历三六九,牛市场开市,来自省内外及周边的客商就云集这里,赶着很多牛进牛市场参加耕牛交易,一派繁荣。参加交易的牛多则几百头。牛的品种也很多,有水牛、黄牛、牛仔、壮牛,甚至残牛,都在这里交易。
当时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牛在甬杭公路上前面走,屁股后面还跟着几头牛犊在后面晃悠,煞是壮观。因为我们这里属于宁绍平原,周边地区农业发达,需要的耕牛很多,而且这里交通便利,所以牛市场在百官的出现并兴盛就可以理解了。
百官的牛市场也经历了兴衰期。在上世纪60年代,耕牛属于集体所有,买卖也变成了是集体之间的交易,交易需要开具证明。到了文革时期,百官的牛市场一度沉寂。后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很少有农民用牛来耕田了,也很少到牛市场来交易而日渐萎缩。
终于在百官城区的旧城改造中,百官牛市场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