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远逝的“供销社”
在我小的时候,每个过年都会去前江外婆家和南湖大嬷家做客,这二个集镇上的供销社是我们做孩子解谗的好去处。供销社营业厅里里外外坐满着很多大人小孩,男人们讨论着田间的收成,妇女们拉着家长里短,小伙伴们则嬉闹着,间或向父母嚷着要买“颗粒糖”吃、买“炮仗”放。记得有一次我在南湖街里的供销社糖果柜台,刚买好“一手把”的奶油水果糖转身将要离开时,忽然看到一个脚上穿着新布鞋,鼻子上挂着两行鼻涕的小女孩两眼直盯着我手中的糖果,我那幼小的心灵突然一震,乘人不注意,把手中的水果糖悄悄塞了两粒给她,看着她手上拿着糖果转身飞跑的身影,我开心地笑了。这件发生在供销社的童年往事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记忆中,从前的供销社里柜台都为“凹”字型,柜台后边,都是一人多高的货架,一个方框连一个方框。方框内整齐排列着出售的各种物品。中间柜台上摆着各种颜色的花布;后边货架上,是秋衣秋裤、胶鞋水鞋、黄帽子和蓝帽子。这边柜台上依次是烟酒糖茶、饼干点心之类的吃食和小件日用品。柜台上就近摆着样式奇特的台秤,大白盘子顶在秤上面,给人秤糖秤茶叶。那边柜台上出售各种铁器,餐具、农具,皮条,粗的细的黄麻绳,其中一个水泥方框里还有成瓶的“敌敌畏”。
大窗户底下,堆着笤帚扫帚、竹筛子、成卷的凉席、大捆的白木锨把儿。柜台一边还有几个黑漆大缸,缸沿儿是白的,一个盛醋,一个盛酱油,一个盛臭虾酱,一个盛酒。都罩着比缸沿儿大出两指的木盖子。酱油醋缸上的木盖子几乎是黑的,虾酱上面是脏的,酒缸上的木盖子,是白的。圆圆的缸盖上摆着两副提子,都是一大一小,大的正好盛一斤,小的半斤,两只白铁打制的漏子。酒里掺不得异味,酱油和醋可以合用一副,打酒的则只能单独使用一副。
在我的记忆中,从前的供销社里有甜丝丝的水果糖味儿,有发着奶香的饼干味儿,有酱油醋的咸酸味儿,有刺鼻的煤油味儿,有木货架发出的桐油味儿,有花花绿绿的布匹味儿,有咸咸的铁锨镐头之类的锈味儿,有过年时呛人的火药味儿,有八月十五圆圆的月饼味儿,还有一股浓浓的酒味儿。从前的供销社主要职能是销售生产、生活用品,经营着日用百货、五金家电、农用资料,那里的商品齐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附近几个村子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物资需求,相当于现在的百货商店。
在我的记忆中,从前的供销社曾经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在农村乡镇,听老一辈的人讲过,最早的供销社多落户在以前的地主老财大宅府弟里营业。到了80年代,乡镇上建起的最好房子,不用问那一定是供销社了。虽说我与供销社打交道的次数不多,留给我的也是一些简单回忆,可是对于它鲜明的存在印象颇深,因为供销社是记录了中国历史的一段见证,这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提起从前的供销社,如今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恐怕都不曾经历过,因为现在再也看不到供销社的门面了。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百官农村在每个集镇上都有一个供销社,但我小时候只熟悉前江供销社和南湖供销社,还有百官街里朱家弄旁边的收购商店。那时候供销社的主任是一个十分吃香令人羡慕的官位,供销社的售货员也是多少人向往的工作岗位啊!供销社诞生于“保障物资供给,促进生产发展”为使命要求的年代,解放初期,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一直是我国物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的一个主体。它曾经对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经济贸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供销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的百官无论是市区还是乡镇乃至村落,各类大小超市遍布城乡,从前的供销社被如今的超市取代了。供销社的辉煌早已一去不返,门庭冷落,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供销社已作为一段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也许多年之后,谈及供销社,怕除了在历史的书中成为一个陌生的名词被人寻思猜想外,再也不会有人真正知道它曾经怎样风光的存在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