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横街里的“百官学堂”

昨天的百官:横街里的“百官学堂”

2013-10-24 07:19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9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提出了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主张。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旧学日废,新学渐起。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戊戌变法后,清政府通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中学西学兼习,并鼓励绅商办学。全国上下纷纷响应,有识绅商踊跃捐建学堂。不久上虞范围内也陆续有了下管镇振育高等小学堂、前江明强小学堂、百官镇上德学堂、崧厦镇时术小学堂、章镇虞南高等小学堂、东关毓菁学堂。

百官镇上德学堂是百官镇上第一家私立新学堂,地点设在横街里沈家弄出口的地方,就是老底子的广播站位置。这里原先是王星泉老先生开的私塾学堂,王星泉老先生是位不守旧,不食古,力求趋合时势,值得称道的“老夫子”。王星泉老先生的私塾学堂,在横街里向来以声望高,教授严,知识新而闻名百官。他教出来的学生日后有许多人成了名人,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就是由王星泉老先生开笔启蒙的。

当时百官的一批新老知识分子,觉得有必要以横街私塾为驻地创办一所现代小学堂,于是王星泉老先生要其得力弟子王立贤先草拟了一份《百官镇横街初等小学试办简章》,然后由王立贤和王星泉的另一名弟子王竹荪负责筹措资金,王立贤同时还负责学堂内部组织的完善和教学的研究。因为得到了百官镇“积聚会”资金的入注,所以也把学堂一度改名为“虞西百官学堂”。就这样在百官镇上几位开明的乡绅和王星泉老先生的努力下,首先在横街里这所私熟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百官第一所现代小学堂—“百官学堂”。

“百官学堂”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正月正式开学,为上虞的教育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官学堂”的开办,是旧时代教育的一个创举,其意义不可小视。学堂实行了全新的教学宗旨、教学内容和形式。《百官镇横街初等小学试办简章》中明确指出,学堂的教学宗旨、培养目标“……以文学为主,科学为辅……以养成其普通之知识,完全之人格为宗旨。”完全不同于旧时私塾的教学;《百官镇横街初等小学试办简章》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教授学科凡五: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国文、四算术、五体操”;在教学形式上,它已完全不是旧时私塾的那种“单授独讲”一对一的方法,而是采用先进的分级编班、“班级教学”讲授法,并订有“课堂规则”八条及“自习室规则”八条,教学制度更趋完善。

随后不久,百官镇上又相继开办了“尚德”、“成美”、“蒙求”等3所较有影响的学堂,但仍然未能满足求学子弟的读书要求。

1907年冬天,“百官学堂”更名为“百官上德小学堂”。1923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年,“百官上德小学堂”发展为“区立上德高等小学校”,迁址百官上街谷家祠堂,就是如今工人文化宫对面粮贸公司位置。1926年“区立上德高等小学校”改名为“上虞县第六高级小学”。

在此期间许多这所小学的毕业学子都选择了声名鹊起、名师云集的春晖中学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上虞县第六高级小学”。毕业生谷斯范进入春晖中学,师从夏?尊、朱自清等名家而走上文学之路,成为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还有历经南征北战的新四军战地记者、《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季音,也从这里启蒙,走上了革命生涯。

此后的1930年6月“上虞县第六高级小学”改名为“第四学区中心学校”,又称为“百官小学”,成为百官区内各个小学的教育辅导中心。1931年校址迁到大舜庙后进大殿。1935年屠介眉等乡绅募集款项在百官沿塘下金山场旧址(原市府内的百官电影院位置)新建了校舍。

1941年5月百官沦陷,日军占领了百官并霸占“百官小学”的校舍作为日本鬼子据点,学校被迫迁到百官下市头,借用糜家“大夫第”东首的一座“新庵”民房(原红旗塑料厂位置)。在这里教师们“暮鼓晨钟、一心为国”,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胜利后,日军当初占作据点的校舍巳被愤怒的老百姓拆毁,学校只好借用百官下市头季家祠堂作为校舍。1947年“百官小学”校舍又迁回谷家祠堂内,直至解放。

解放以后,“百官小学”先与百官镇上设在下市头季家祠堂的“成美小学”合并,改名为百官区中心校(简称区校),校址继续选在季家祠堂。1952年,区校又与“新民乡校”(该校为民办学校,校址在今广播站宿舍)合并,组建并改名为“百官镇中心校”。区校本部改设在新民民校校址,又设两个分部,季家祠堂为一分部,上堰头张家祠堂(今龙山酒家处)为二分部。

1953年改名为“百官镇小学”。1954年9月县城从丰惠迁至百官,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县文教科确定“百官镇小”为县重点小学,并于1955年由国家拨款,在百官上街溪弄内(现实验小学),新建了校舍1542平方米,校园占地20亩,于1956年竣工。竣工后新校舍为本部,原设在季宗祠祠堂的本部为分部。

1958年行政口撤区,“百官镇中心小学”公社化后改名为“百官人民公社小学”。1960年分部划出独立。1963年秋复名为“百官镇中心小学”。1966年(文革初期)改名为“百官镇向阳小学”,1977年再次确定为县重点小学,1979年恢复“百官镇小学”名称,1992年上虞撤县设市,被上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虞市实验小学”。

至此,前身为“百官学堂”的这所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成长的学校,终于结束了疲惫的搬迁生活,在今天的凤山路68号落地生根。半个世纪以来,依托深厚的育人思想和树人之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时光无法走回从前,但记忆却可以穿越时空。岁月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而去,老先生们也早已离开我们逝去,然而他们脚下的路依然清晰。我们对“百官学堂”的记忆可以渐渐淡忘,然而昨天的百官这段历史永远让人铭记......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横街里的“百官学堂”》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