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新光理发店

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新光理发店

2013-10-23 14:36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1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说起理发,人人与它都有一段割不断的情结。老辈手里每当小孩满月或百日的时候,一般人家都要请来剃头师傅上门为其剃除胎发,这几乎是每个小孩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仪式。从此以后的人生中,理发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忆中的百官在解放街有一爿新光理发店,座落在如今的五福园对面,现在已是服装店了。店面是三开间,座东朝西,营业厅里面南北靠墙两边,陈设着很宽很高的转椅,每个座椅前面都贴着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玻璃镜面,长长一排煞是壮观。

新光理发店有十几个理发员,其中还有一个是女的。理发员基本上都是百官下市头的横山弄人。

新光理发店应该讲是解放初期公私合营化的时候把零散的剃头师傅组织起来后的一个行业组织,作为理发行业也与其它的老虎灶、大饼店、酱油店等服务业一样,属于百官镇上商业公司管理,公司会派一个会计每天上门收隔日账。那个年代剃头师傅每月都是有指标的,完成指标拿基本工资,超额再计算,几乎就是多劳多得。

那时的理发工具应该都是公家买的,由个人保管,所以一到关门歇业,剃头师傅们都会精心擦洗各种自已的工具,上油的上油,擦干的擦干,有的还要磨磨刀,这种细活是传统理发业延续几代下来的一种基本功。

那个时候新光理发店生意好极了,每个理发员都忙个不停地拿着手推子在忙碌。顾客理发往往是先理后洗,当年洗头用的只是几分钱一条的肥皂,现在看起来绝对是无公害绿色理发。当时住在百官街上的男女老少,不管是大领导还是小百姓,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没有等级之分,全都在这新光理发店理发。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店里理发,往往要在店堂中间的一排长凳上,坐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轮到自己。一直等到那个座椅上有人理好发起身走了,空出位置的时候,理发员才会按顺序叫你。

在理发中每当理发员拿着很锋利的刀子给我修刮眼睛时,我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刀子刮伤眼睛,现在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恐怕在百官街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如今只有青春路延春弄,还有一位出身剃头世家,叫阿龙的剃头师傅还有这门手艺,你不妨去享受一下这种无法舒服的滋味!

理发业古而就有之,被公认为是“三百六十行”中的第一行。老百官人常说:剃头挑子一头热。老底子走街过巷的剃头师傅都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挑子一头挑了一个特制的脸盆架,上搁铜脸盆,脸盆里放了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毛巾。脸盆下面则为土炉子,放着木炭以及一把破扇。另一头则是坐人的凳子,凳子下面有四个带铜拉手的小抽屉,好像百宝箱一样,里面搁满了推剪、剪刀、篦子、梳子、剃刀、刷子等剃头用具。剃头担子上总挂着一块结实的皮刀布,是用来蹭剃头刀的。剃头师傅只需对着弄堂里缓悠悠地喊一嗓子:“剃—头—哉—”,声震百十丈开外,老顾主们就会动起来了。

我记得小时候住在下市头交界桥下,剃头是请师傅到家里来剃的。从前老辈手里的剃头师傅有十六般技艺(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现在美容店里的美容师恐怕懂的人也不多,更不要说年轻人了。

那个时候的剃头师傅会不紧不慢的给你围上披布,当手推剪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推剪均匀的移动果断的将头发拦腰截断,干脆利落。那时剃头没有电动剪刺耳的嚣叫,推剪围头一周便剪完。理完发舀来热水冲头。修面前剃头师傅便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脸上,然后老道地在那条油光的皮刀布上,反复地蹭磨着剃头刀,待剃刀锋刃可鉴时,方才停下。

锋利的刀刃在面部缓缓地运行了——利而不灼、行而不滞。最后帮你剪鼻毛,洗耳掏耳。还拿出绝活给你进行按摩。睡落枕的脖子,寒食瘀积的腰背,剃头师傅三招五式简直是手到病除,还把颈椎、腰椎端得卡卡发响。这个时候看看顾主们都舒服得鼻歪眼斜了。

理发是要讲究缘分的,有的剃头师傅与某人的头发无缘,理出来的发型与长相很不相配,自然这人的生意就永远别想做了。因而每当一个陌生人来理发,剃头师傅总是分外小心热情周到,力求留下良好的印象,为的是蓄个长买主。

当年的老顾主可都是恋旧的,纷纷走拢过来围着剃头挑子摆起了龙门阵,剃头师傅给大伙点头哈腰打招呼,就开始干活。剃头师傅的记忆真的很好,对客人可以做到不问什么,他能记住原来的要求。

剃头师傅的收费标准,好长时间没有涨价过。当年洗、理、刮一般为0.15元。而剃光头就要1毛钱。

随着改革开放,本地人、外地人开的发廊、美容店如雨后春笋迅速增加,老牌的新光理发店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百官街上消失了,如今留给人们的只有那些记忆深处的印象了。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新光理发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