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盛和米行”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盛和米行”

2013-10-23 17:57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老底子的百官古镇,一条老街沿着悠悠长长的河岸延伸,青石板铺砌的路面,从鳞次栉比的商铺屋檐下通过。天蒙蒙亮上街下街横街就喧闹起来了,赶集的人们担挑肩扛,有推独轮车的,有划小木船的。上街临河一排大多是吊脚楼,楼下地下一层是河埠头,可以从船上直接卸货,装货的,非常方便。楼上是座西朝东的商铺,都是排门板的店面。

小吃部、馄饨店、南货店、茶庄、棉布店、当铺、药店、古玩店、木器店、竹器店、打铁铺、白铁皮店、栽衣店、染坊、剃头店、算命店一店俱全。横街桥两边也临时摆满了许多摊位,叫卖着鸡鸭鱼肉和各种蔬菜,还有各种印糕、豆浆、油条、油屯、馄饨、粢饭、面条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早点。而离桥头不远的河埠头则都是卖鱼虾、柴草的。整个街面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人声鼎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而做完了生意,卖好了物品的赶集人,便坐在桥头的酒楼或茶馆里,饮酒、喝茶、讲朝事闲聊天。

日子总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消磨流逝,老底子的百官米行都开在下街一侧,因为下街地势比上街要低落许多,而且下街临河一排没有吊脚楼店铺,货物是直接从河埠头上岸。

听老辈手里的人说,当年下街的街河沿岸有多处河埠头,便于客商和农民的船只停靠。附近乡镇的农民秋后有剩余的粮食,就到百官下街的米行来买卖,这里逐渐成为上虞地区粮食购销的最大集散地之一。

旧时下街的米行规模很大,还筑有仓库贮存粮食。盛和米行位于下街下市头黄衙弄口子,是一家老字号店铺。米行规模宏大,有许多存放粮食的廒间,是百官屈指可数的大米行。记忆中的盛和米行虽历经了百年沧桑,小时候我们进去还是能看到这座米行的一种气势,跨进高墙石库门,门槛里面是宽敞的石板大院,大宅面阔五间,门楼、天井、穿堂、厅堂,三埭进深。花格雕檐、粉墙黛瓦依然是那样清晰,那样熟悉。

假如穿越时空,倒回到那段逝去的岁月,“盘篮升斗满天飞,车载肩挑尽是米。”可以想像当年买卖双方过斛量米的情景,我依稀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新米清香,我听到了账房内算盘错落有致的拨弄声,我看到了绅商结完帐抱拳告辞急奔回船的匆匆身影。

我如梦似幻地沉醉在运输大米的手推独轮车“咕噜咕噜”地在青石板街上穿行,肩挑手扛的挑脚担夫“嘿哟嘿哟”的号子在街头巷尾游荡,穿梭于街河中的脚划船“嘎吱嘎吱”的躅浆声在随波荡漾遐想之中。

这应该是盛和米行景象繁华的真实写照。

千年古镇百官自古以来就是商贾集聚之地,老底子每天拂晓河里就开始舟楫往来,络绎不绝,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船只、挑夫、赶集的把街河面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吆喝声和叫卖声充斥在长长的三里老街上。

而夜幕下的百官没有了白日的嘈杂喧闹,显得幽静安宁,只有“笃、笃、笃”的打更声,在空旷中回荡。

“前门关关,后门闩闩,当心贼骨头进来!”

“灶门口扫扫,水缸里满满,寒冬腊月,小心火烛!”

穿街走巷的打更声连着更夫的吆喝声,似乎依然在我的记忆深处回响着。

岁月匆匆,人生漫漫,百官古镇的老街繁华昌盛早已成为了历史,只能永远地留存于人们心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盛和米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