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人民浴室
《清代纪闻》是一部成书于18世纪90年代(日本宽政年间,相当于中国的乾隆时期),由长崎的日本人书写而成的著作。该书卷二《居家》对“入浴”有如下记载;“沐浴在历书上有汤沐日和剃头日,夏日隔三四天或四五天洗一次,不天天汤浴,而是将热水放入浴盆,用毛巾浸着擦拭身体。农夫、雇工等小户人家在浴堂汤浴,浴堂的浴池八九尺方或一丈二三尺方,期中灌满热水后,可供二三十人入浴。浴堂有店主、管家和看管衣柜者,衣柜上编有号数,钥匙上也带有号数牌。有人来洗澡,就将带有同样号数牌的毛巾交给来人,衣裳放入柜中锁上。洗浴完毕,照毛巾和钥匙的号数开启衣柜,交了汤钱,穿上衣服。浴资一人三个铜钱。”《清俗纪闻》这本书中还附有“浴殿(堂)”图。从图片内容来看,是以柴火佛汤水的浴室。这应当是江南一带的浴室场景。
明代中叶杭州人郎瑛曾说过杭州八字桥东有浴肆,“夜半既有汤”。他在《七修内稿》中也进一步指出:“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吴语绉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舆,池水相吞,遂成佛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书中所说的是明代中叶的杭州浴室,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明清时期,浴室已在江南颇具规模,到澡堂入浴已经成为生活在苏杭一带的“天堂”中人们一种日常生活享受。
其实沐浴在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甲骨文中即有“沐”、“浴”二字出现。晋代已有“浴室”之称,北魏称为浴堂。历史上修建最早的一座浴室当推东晋的石虎的“焦龙池”,又名“清婷浴室”。宋代浴室被称为香水行,明代民间称为混堂,清代称为浴室。
时间翻到了今天的2010年,可以讲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单独的卫生间淋浴房,而对于“80后”尤其是“90后”,恐怕不会有谁见过公共浴室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公共浴室也早已成为了历史。再过数十年,留存于人们记忆中洗澡的故事又会是怎么样呢?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公共浴室那里曾有着我们最温暖的回忆。
记忆中的人民浴室,座落在百官上堰头解放街如今的电信公司对面,现在的一百大楼位置,当年也是与第一百货公司紧紧相邻。有前后二排房子,后面是浴室澡堂,前面店面是三大间,中间是敞开式的,门面座东朝西。
虽然建筑不是很豪华,但在当时却很有名气。
每当冬季人们总要排着长长的队伍去洗澡,到年底时最长的队伍要排到浴室外面的马路上。而在里面洗澡的人更是人山人海,白花花的一大片。
当年的百官人民浴室分为男宾部和女宾部。男宾部一般有更衣休息室、大浴池、淋浴房及工作间。女宾部规模比较小点。
进浴室去洗澡先要到大厅服务吧台花一毛钱买一张浴票,在大厅服务吧台售票员会提醒你:贵重物品如钱包、手表什么的一律要交服务员寄存。接着在大厅排队等候,如有洗澡的客人洗完澡穿好衣服,一切完毕之后就得走人,这时候浴室澡堂里面的服务员就会立即在门外招呼等候的客人,大声喊着:下一位!或是下几位!当轮到你进去时,你就可以提着装了换洗衣物的袋子进浴室了,服务员会给你一块上面套有橡皮筋的竹牌号码,并挂有一只放衣裤工具箱的钥匙。
浴室澡堂门口冬季挂有棉门帘。浴室男宾部女宾部各据一边,一般男左女右。你进去后就可以先去更衣休息室。脱光衣服,拿着毛巾肥皂(那时候绝无洗发香波,洗澡液什么的玩意),再走进澡堂洗浴池。
澡堂洗浴室分里外二间,里间是大浴池,供大家泡皮。那时候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传染性疾病,大家是没有什么心理顾忌的。在澡堂里大家抛开了尘世间的地位隔阂,一律“坦诚相见”。外间就是淋浴间,但没有很多水龙头冲洗,仍然需要排队轮流使用。
那时的自来水莲蓬头是要用脚踏的,踏住地上的铁板开关,自来水才会自动流出来。有的人年纪小没力气,脚踏不动踏板开关,只好用双手去压住。
除此之外,外间还设有一个小小热水池,里面放着的是滚烫的热水,有需要的澡客可用小木桶舀出一勺勺的热水使用。热水池壁很高,上面有大红油漆字警示,主要是防止小孩子误伤到热水。
洗浴室外间还设有几个木制长条凳,是供擦背使用的。需要擦背服务的澡客先去里间泡皮,再出来擦背。洗完澡以后,穿着拖鞋可以到躺床上围着白毛巾休息一下。
人在浴室里,身子浸在温暖的水里,然后在淋蓬头下尽情冲洗淋透,舒筋活血,通体舒畅。洗好后躺下休息片刻,闭目养神,可以消除身体的疲劳。
只是后来洗澡的人太多了,而在澡堂洗浴室里面的空气真的又太污闷了,我们才往往赶紧洗澡完毕,快速地跑到外间更衣休息室去透口大气。有时一旦想到大厅外面还有这么多人排着队等候洗澡,就会抓紧时间穿好衣服出来。
在这样的公共浴室里洗澡,除了人多拥挤透不过气来,还有水池里的水脏得发黑,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么多裸体的人们,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好象感到人类所有的丑恶都聚集在一起了!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套房的大量普及,家里卫生间里都有了莲蓬头、浴缸、淋浴房一应俱全。人们也已习惯于在家里的卫生间洗澡了,不再上公共浴室去洗澡。
百官上堰头的人民浴室早已消失了,儿时的澡堂也已成为了一个温馨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