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邵记补锅店”
“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体现了人们节俭的美德,也反映出了当时的生活水平较低。在我还是读百官立新小学的时候,每次去一位叫邵雄伟的同学家中玩,他的家里总会有一阵有节奏的敲打声,越过喧嚣传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在店里,埋头用锤子补着锅。这是一家手工作坊,叫“邵记补锅店”。记忆中的百官“邵记补锅店”在下市头靠近四角凉亭的路口,也就是如今的新桃园商场位置,它的南侧紧邻周记铜匠店,店面座东朝西。
当年的解放街还局限于龙山路至槐花桥一段,槐花桥至糜家桥是下街的一段,虽然比较冷清,但也开着许多店铺,一路过来是阿彭水果店、利群糖果店、百官煤球店、百官箍桶店、横穿过四角凉亭过来是大众饭店、周记铜匠店、邵记补锅店、俞记杂货店、百官豆腐店,再过来的凤凰山脚下对面的吊脚楼一侧开着的是打铁铺、理发店。
旁边还有一家点心店,据说这里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活石头”馄饨店,不管你信不信“活石头”馄饨店的传说故事,但我确实亲眼目睹当年吊脚楼下的活石头还在,孤零零地躺在河中。
百官下街再向前往东走,在糜家桥还有一家糖果店和一家卖盐、酱油的杂货店。再往前过去就没有店铺了,只有一个竹业社和下街粮站了。
“邵记补锅店”的主人是我同学的爷爷,他身体很硬朗,以补锅摆摊营生。手艺精湛,街坊邻居都喜欢让他修补。每天早上开始,街坊邻居就陆陆续续地把锅和桶拿来让他给打补丁或换底。
补锅比较繁杂,锅的种类也很多,有补铁锅的,有补搪瓷器皿的,有补铝锅水壶的。邵爷爷是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象铝锅换底,却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而严密接合。换的底才能滴水不漏,经久耐用,而且美观漂亮。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炒菜铁锅使用日久,盛菜时不小心锅铲碰得重了些,一下子就是一个窟窿眼,于是我拿到了邵记补锅店。
邵爷爷用手“噼噼啪啪”的拉小风箱,把一只小风炉上将坩埚烧得通红,便丢进去一块碎铁片熬炼成铁汁。然后举锅迎亮找到洞眼,用刮刀擦刮去洞口的锈迹烂斑,再去坩埚内用小铁勺子舀取铁汁,倒一滴到铺有土灰的布上,再移到锅外面迅速摁住破洞。锅内,则用石棉布卷将快要凝固的铁汁摁平弄光洁。一会儿就用这“生铁补镬子”修好了。
如果破洞较大,他也有法子,剪一块铁片按在窟窿上,而后在拼接处摁上一个又一个的铁汁补丁,这样修补的铁锅又可使用好几年。
那个时候,谁家的铁锅都是被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直到实在补不了时,才换新锅。
如今新颖美观的电饭锅、电炒锅、电暖锅以及微波炉几乎一应俱全,就算煤气灶上的炒菜锅也以铝锅、搪瓷锅居多,只有比较老派的家庭,认为铁锅能为人体补充铁质才会专门去寻购铁制炒锅。
如今一些手工老行当在百官已经慢慢地消失了。你想要拿一些锅等物品去修补,恐怕很难找到地方了。而那些走街串巷的修补匠独有的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也只存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