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上堰头的“老虎灶”
前几天去藕舫路,经过城中村新建村的住宅小区,见到了外地人开着的那爿小小的老虎灶。当我看到一位大嫂拎着热水瓶,默默的、无言的把钱掷在台板上打好开水就走人,老虎灶前也不见有小孩子过来打开水,而店老板也不为谁帮帮手。
往昔好多年之前老虎灶店的那些欢笑、那种戏谑、那份温暖一点也没有了,这勾起了我对老底子百官街上的老虎灶深深地怀念。
记忆中的百官的“老虎灶”,开在上堰头解放街如今的五福园位置上,在当年是很有名气的,也是百官的第一家老虎灶。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我经常去百官老虎灶打开水,每天晚饭后,提上两三只热水瓶去泡热水总是我的任务。
当年的百官老虎灶是专门供应镇上居民热开水的。在“煤气”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老虎灶是不少人家的一种依靠。“揩面”、“汰浴”、“吃茶”,家里热水用光了,为省时间、为图方便。不少人家就会选择到百官老虎灶店里,化上一分洋钿“泡开水”。我在小时候差不多每天都要光顾老虎灶打几瓶开水。
那老虎灶是以形状神似而得名的,烧水处的炉膛口总是开在正前方,活灵活脱像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而灶尾又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管,就象老虎翘起的尾巴,因此被人们很形象地称之为老虎灶。
最早开始的老虎灶,在灶面上置有三只高深的烧水锅,三只锅中央有一加煤孔,烧水锅和烟囱之间还有两只积水锅,积水锅内烧的是半开的水。居民“泡开水”的时候,工作人员左手将一只带长木柄的铁漏勺插在热水瓶口上,右手则用带长木柄的铁摇水勺,将开水倒入漏勺下的开水瓶中。一般二勺半铁勺的水,就可将一只热水瓶“泡”满了。
后来出现了一种由白铁皮打成炉体的“经济炉”,炉前有二个放开水的茏头和温度表,用茏头放开水,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体力,这是一种进步。解放街的百官老虎灶就属於这种类型。
我还记得有的单位有开水票发的,票有两分与三分面值。两分钱一小瓶,三分钱一大瓶或一铝壶。这是单位作为职工的福利待遇而发放的票子。
当年的我还很小,每天晚上总是拎着水壶水瓶一蹦一跳的走到百官“老虎灶”的地方,大家排着队伍,那个店里充满了水蒸气和潮气,大人们叽哩咕噜地聊着我们小孩听不懂的话题,而我只能望见他们笑也就跟着傻笑,可想跟大人们说话却又不敢开口,只想着早点打好开水回家可以去玩了。
那个烧老虎灶的胖大叔对于我们小孩子总是格外关照,生怕烫着我们,轮到我们小孩打水,他都会帮着灌好灌满开水,又帮着塞好木塞才交到我们孩子手里,嘴上还说着:“当心烫,当心滑,当心当心......”
这样交待一番后看着我们拎着满满的水壶水瓶走远,就笑眯眯的骂一声“小鬼头”。
现在想想心里还暖洋洋的。
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如今我还真记不清了,只知道我们长大了,老虎灶拆了,老房子也拆了,胖大叔也不见了!
那个充满着蒸汽、潮气、人气、浓浓人情味的百官老虎灶再也不复存在了,好叫人留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