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弹花店”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弹花店”

2013-10-22 06:13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1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三十多年前,每当人们走在解放街经过工农桥边时,常能听到“嘣、嘣、嘣”的弹棉花声,这里有一家弹花店。记忆中的百官那家小瞎子弹花店,就在今天的虞城大厦位置,说是店也没错,其实只是三间破房子,墙壁上布满了蛛网灰尘,店里大概有五、六位大嫂,其中有一个小瞎子是男的。

小时候我经过工农桥这家弹花店门口,总会看到里面的人个个面戴着一只大口罩,仿佛是一个个防疫医生。只见她们的身影在小屋漂移,弹锤起落,奏响的音乐韵律合着空荡荡房屋里的回声,此起彼伏。洁白的花絮随风飘舞。

百官弹花店的店内正中放着一个很大的木架,棉花就铺在上面。弹棉花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的说法。

弹花工具主要是一架五六尺长的弹弓,弓上装有长弦,用牛筋为弦;还有黄杨木棰、铲头,磨盘等等。弹棉花的一般二人搭档,先要把棉花的纤维调理好,把棉核去除,轧成棉絮。然后由一个人后背上绑缚一根有弹性的竹竿,竿梢弯处垂下一根绳子吊起一张弹棉花专用的弓。此人一手按住弓把,一手用木槌敲击弓上的粗弦线,频频击弦,弦线从平铺在案板上的棉花中经过,利用弦线的无数次震动,使板上棉花渐疏松,将棉花弹松弹匀弹活。经过无数次来回弹过,一条做被子或褥子的棉胎便成形了。

再把丝缕理清后拢成棉被形状,在另一个人的配合下,然后铺底线,拉面线后稍微压实,翻转弹定型。为使棉胎增加美观,有时还在棉被纱线下面压上盘成“福”、“喜”等吉祥字样或图案的红绿毛线,用以点缀花草,书写主人姓名。接着再铺好另一面的网线,最后是扎角。接着再用光滑的木圆盘旋转均匀的碾压成型,使之棉胎平贴、坚实、牢固。

使用的磨盘是一个直径约一尺的木盘,有点像盾牌,上面凹进,并装有一根横木档。盘身是用整截粗大的木头雕制而成,一般采用樟木质地硬重兼有,而且樟木有一股天然香味,磨时可透入棉被内。据说做磨盘时,先要把木料放在牛粪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磨盘底面既有柔性又较光滑,这样的磨盘磨出来的棉被弹性十足。磨被絮时,人站在磨盘上,用双脚驱使磨盘左右转动并逐渐前进,整条被絮都须磨遍,最后还得手提磨盘将被絮边上磨一遍。磨一床被絮虽只二十来分钟,但动作难度较大,很费力气。经过这些工序后这棉胎便可使用了。

一条“四幅被絮”,一人须起早落夜做一天才能完工。

如果是旧棉被翻新,重新制作被絮,这叫做“乓老花”。旧被絮翻新的过程,比新棉花做被絮更麻烦。先把旧被絮上的纱线抽掉,把旧棉花捆缚成枕头状,再在一块钉满倒钉的板上把旧棉扒松后,才可弹棉花。扒花的钉板都钉在一截原木上,原木则绑在凳头,人坐于钉板前面,双手捧着旧棉团,由上向下地擦。

老花翻新的棉被没有新花棉被那么松软温暖,但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生活较为艰苦,大家都很节俭,许多东西都是反复使用,要到无法再用才换新的。

百官弹花店弹棉花时满屋都是细微的棉絮飞扬、呛人。木槌敲击弓弦的声音清脆悦耳,虽单调可也富有节奏感。

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里面那个小瞎子用脚在轧棉花絮,那模样真的很古怪。

后来手工操作多被简单的机器所替代,但机器弹出的棉花经丝大多被拉断,棉被的弹性大打折扣,一床新棉被用不了多久,就板结成硬邦邦一块饼了,不少老大妈还是相信手工弹出来的棉花纤维长,耐用,因此农村里至今还流动着扁担的一头挑着大弹弓和牵线杆,另一头则是碾饼、弹锤、棉线之类的用具的弹棉花的师傅,他们走街串巷的上门为客人弹棉花。

在我小时候的百官古镇上,曾经生活着一些手艺人,一些老行当,他们秉承了父辈言传身教的原始手工工艺,精心制作各种手工制品,为百官的老百姓服务,以前这是他们全部的生活。原先也是百官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随着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再使用这些东西。在岁月的长河里曾经有多少行业辉煌一时,可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正在逐步地消逝。如今只留下了这一张张的照片、一段段的文字成为了历史、成为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怀念。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下市头的“弹花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