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消失了的“草屋”

昨天的百官:消失了的“草屋”

2013-10-22 06:13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记忆中,下市头张家河头原有一户姓俞的人家,男主人好象叫俞庚申,女主人好象叫冯祝仙,他们住着三间草屋。草屋也叫茅草屋,或是稻草或是茅草苫铺顶的,和杜甫诗中的“茅屋”应该是同一个概念。旧时要搭建草屋,首先要从夯地基开始,然后立柱、筑泥墙、架梁檩,最后铺盖草苫。当时草屋的柱、梁、桁条都是使用毛竹的。如果用上了二十三根九寸头毛竹,那就称大草屋了。搭建草屋,除毛竹之外,畚土筑墙,编草为苫,斫木成门,大多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投入算最小了。

草屋的四堵墙壁,有用黄土夯成结实的,墙宽足足有六七十公分厚;也有用田土挖成的污泥夯成结实的,也有用木柱上每间隔一米左右钉上横木,再用细麻绳将毛竹爿密密地排在横木上,然后内外厚厚地抹上和着谷糠的泥土而成。畚土筑墙,别称“打泥板墙”,在古代又名“版筑”。主人家会叫上亲朋好友数人在晴暖天气下,短衣科头,坦胸裸臂,双手持棍“吭哟,吭哟”奋力捣泥筑墙。打泥板墙的工具是使用三块木板,两直一横。直板三米长、五六十公分宽,横板五六十公分见方。三板组合成“槽”,数人往“槽”里畚土,用木棍捣泥至结实,抽去木板便成一堵墙。草棚墙都不甚高,大概垒起四板就足够了。

草屋的屋顶一般是五檩或七檩的,椽子则很稀疏,用来固定檩子,再在椽子上平行于檩子密密地平铺上稻草或茅草,再用细麻绳缠绕固定。最后,才在屋房顶上苫以厚厚的稻草或苫以茅草,搭建一座有二十三根九寸头毛竹作梁檩的大草棚,三五天功夫就能建成。我们百官人的草屋盖的草苫,往往都是稻草梢头向下;我们百官人的草屋一般五、六年换一次新草苫,两三年内如有个别地方漏雨,取下旧苫补上新苫,叫“插一插”。

总的来说草屋都是冬暖夏凉,这是居住草屋的一大优处。搭建的草屋一般都是三开间,中间客堂,东间和西间是睡觉、作灶间用的。草屋最让人感觉到的是“干净”。那散发着夹杂稻草和霉干菜味儿的空气是洁净的,暗淡光线下的污泥地坪是洁净的,箱笼衣柜虽然大多是旧物但也是洁净的;吃饭、喝茶的板桌、长凳,杯碗放下去不落印子,人坐上去不沾灰尘;灶间里更是洁净,灶台、锅子、锅盖等水抹清爽(百官人吃饭后,必刷洗锅子、盖,锅盖置于竹架上)。百官人把灶间收拾得比卧房还整洁,这一切都是为防火烛。为防火烛,烟囱从屋檐处横出一米左右,烟囱口下弯似“马头”,烟、火星,挨不着草苫。灶口灶边打扫得不落一点柴草屑。一把很长的铁火钳,静静搁在灶膛里。白天室外阳光从一小块玻璃天窗上投下淡黄的光束,夜晚草屋里点燃昏黄的油盏火,摇曳的光焰是温暖的。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草屋的屋顶上便会钻出一窝一窝的青草,如期而至的燕子也回到了旧舍的屋檐下,它乌黑俊俏的带着剪刀似的尾巴,在草屋的屋檐下灵巧的滑翔冲刺,叽叽喳喳的歌唱,好像在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夏日,草屋的屋顶上便落满了紫色的楝花,米粒一样的楝籽一天天像姑娘般的长大、青涩;屋角下也一天天挂起了大大小小的蜂窝,泥巴糊就的四壁则被不知名的小蜂虫钻出细细的小孔,出入小孔的小蜂虫和蜜蜂在草屋子里外飞着,嗡嗡地叫着,好像在说:热啊,热啊!随着秋季的到来,靠在墙壁外的树枝爬满了草屋屋顶的葫芦秧、瓠子秧,浅绿色的果实一天天丰满,静静地躺在灰黯的草屋的屋顶上,格外显眼。雪天的草屋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下雪的傍晚,透过雪片看散射着昏暗灯光的茅草屋,那么宁静,那么自然,让人感到平和、温馨。越是隆冬的雪夜,茅草屋便越发的温暖。等到满世界银妆素裹,草屋上的雪层盖过草层,草屋便成了童话世界里的景致了。而融雪的时候,雪水又会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凝滞,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茅草尖下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就像一道水晶帘子,后面藏着一帘幽梦。

古老的草屋起源于遥远的上古时期,无论是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茅草屋,还是杜甫在成都时的居所草堂,抑或陶渊明“草屋八九间,杨柳荫后檐”中的草屋,都见证了过去的岁月,承接着历史的新起点。作为农耕文化和传统,数千年来,草屋以其冬暖夏凉的特点,为人们遮风挡雨,庇护着人类的生息繁衍。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历了秦砖汉瓦的朝代之后,追求更舒适,更高层次生活的人类,居室多以钢筋水泥的浇铸所代替。时代远离了茅草屋,却无法割舍人们的草屋情结。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消失了的“草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