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百官轮船码头

昨天的百官:百官轮船码头

2013-10-22 15:47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2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百官是江南水乡,老辈手里人们出门就得乘船,50年代至70年代水路航运畅通发达,坐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相对二支竹篙一把桨的木船,轮船在水乡算得上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了。当年百官轮船码头,小轮船缓缓离开码头时的情景最难忘,那好像不是船动而是周围的房子景物在移动。曾经风光过一个世纪的水上载客运输工具轮船,现在已被公路汽车所替代,百官轮船码头随着客运轮船退出历史舞台也早已不复存在。

忆忆中的百官轮船码头在下市头如今的人民路新建路十字路口东南侧位置,即人民大桥桥脚下。在我的记忆中轮船码头有三条“航线”,一个松厦班,一个沥海班,一个驿亭班。每天早晨与傍晚边有三条“航线”的船只起航、停泊。轮船的马达轰鸣、汽笛声声,构成了小镇美好独特的风景。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我与几个小伙伴放学之后经常到轮船码头去玩,有时跟随启航的轮船会追逐着拍岸的浪花,想像着有一天也能坐一趟轮船去玩耍该多好,坐着轮船去远航是当年我们多少人的童年梦想。

记得有一次我娘娘要去松厦亲戚家做客,终于有了乘坐轮船的机会。便激动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翌日清晨四点就从床铺里爬起来,等待着天亮后去坐船。吃过早饭我跟随着娘娘屁股后面,沿着百松河北岸,穿教场桥,来到轮船码头。等娘娘排队买好票子,我早巳按耐不住狂喜的心情,钻进船舱一屁股落座下来方才安下神来。

当年一艘轮船,百官人叫小火轮,都拖带着一两条或三四条木制客船,而客船设的只是统舱,舱内座位一律是条椅,中间两排背靠背,还有倚着船舷的两排。仓内堆放着各种杂物,箢箕、箩筐、扁担、鸡笼、小猪崽。乘客大都是乡下的农民。如果上船早,可以找个靠窗的舒适座位,身子侧着可以凭窗掺望窗外的景色。

“笛、笛、......”随着两长声的汽笛鸣叫,船老大站在船板上熟练地甩收起拴在码头上的缆绳,起航了。

看着轮船缓缓地驶向远方,水面上泛起阵阵浪花,头上蓝天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前方河江水面波光粼粼。

这情这景令我遐想连连,激动不已。

当年轮船的航速极为缓慢。坐船不无乐趣,你如若听厌了船上的乘客操着乡音传播的各处奇闻,却大可透过船窗饱览两岸景色。

船行一路,但见丛丛绿荫,白墙黛瓦,面水而筑的屋舍大多古风犹存。近观远眺,但见处处洋溢着宁静的乡下气息,鱼米之乡的山光水色,仿佛一幅幅连绵不断的风景画,始终伴随着潺潺水声扑面而来。

可我乘船的那天是盛夏,船舱内闷热,劣质的烟草味儿弥漫着空间,而水面上蒸腾升起的热浪又一阵接一阵地扑进舱内。乘客们纷纷用随身带的蒲扇或草帽、纸板啪嗒啪嗒地扇风凉快。

就这样途中经历了二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松厦镇,我却毫无怨言。那时候我以为轮船就是我见到的最好交通工具了。

半个世纪以来,百官轮船码头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早晨,当东方的天际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时,开往松厦方向的轮船响起了汽笛声,打破了码头的宁静,召唤着赶来乘船的旅客加快脚步,不一会儿,轮船码头开始热闹起来,售票处的窗口排起了购买船票长长的队伍,乘船的旅客和家属亲友在候船室码头上熙熙攘攘,纷繁喧嚣。

当轮船再次拉响了汽笛,轮机也随即开始发动,伴随着轮机的轰鸣,开始晃动起来,船员解开了船缆抽起了跳板,轮船载运着旅客驶离了码头。

送走了开往松厦方向的客轮,码头又恢复了平静,显得空荡荡的,沐浴在早晨阳光中的轮船码头的安静和空闲是短暂的,过不了一会,开往百官方向的客轮络绎到达码头,轮船码头又掀起了一阵新的热闹和喧嚣。

孩提时代,我们下市头的小孩子喜欢到轮船码头站在百松河的河岸边、教场桥的桥身上扶着拦杆看这里的人头攒动、听轮船启航时气笛的呜鸣。

每到傍晚,金色的晚霞象点点碎金洒落在停泊轮船的小码头上,把河岸的晚景装点得格外妖娆。狭小的码头空地上挤满了人,有等家人的、有接亲友的、也有等托运货的,但更多的是像我一样看热闹的。

当远远响起汽笛的鸣叫,轮船懒洋洋地由北向码头驶来,我们一边看下船的乘客,一边闲谈,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还不时地指指点点,看谁家有人回来了,谁又乘船去松厦沥海了。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画面。

如今“客轮时代”早已悄然远去,出门再也不需要像蜗牛那般在水上漂流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了上虞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公交车辆穿梭不息,交通巳是十分便捷。

百松河、轮船码头早已消失,只留下地名依旧有时还能让人回味。尽管乘坐轮船已远去,但它始终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毕竟它曾给古镇百官的人们带来过方便和快乐......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百官轮船码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