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说“酒楼”谈“酒联”
2月3日是春节,人们难免又会以酒谈天说地,畅叙旧情,我们百官人对老酒更是情有独钟,百官人又要对着亲朋好友振臂高呼:“吃老酒起哉!”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百官人到“酒楼”吃酒有个历史演绎过程。
古代的百官,在北宋以前是实行较为严格的“里”、“市”制度,“百官里”是我们百官居民的居住地,“百官市”是商业活动区,“百官里”与“百官市”是有严格划分的,下市头的“百官里”是严禁经商活动。所以隋唐乃至更早的时代,卖酒的场所都设在上堰头的“百官市”内,“百官市”里把喝酒的地方一般称作“酒肆”“酒家”、“酒舍”。
百官有“酒楼”的出现大致是汉代以后的事情。汉代“百官市”区有“市楼”,“市楼”是市井官署的所在地,并置于“百官市”的中央,当年的“市楼”在今天百官的龙山路人武部地段。在这个时候,“市楼”还不是百官人能喝酒的场所,大约到了南北朝时期“市楼”才逐渐演变成为了“酒楼”人们可以登临酤饮的场所。
到了宋代,由于百官成为了商埠,集镇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百官市”逐渐扩张,商铺作坊可以开设在“百官里”了,百官街也有上堰头发展到下市头糜家桥,百官三里长街也就是这个时期形成,而且百官二层的吊脚“酒楼”开始在“百官街河”临河而立。
这个时候百官三里长街的“酒楼”出现了不同的经营模式,有一种大“酒楼”,是供给那些腰缠万贯的“虚驾骄贵”的上层顾客,这些大“酒楼”,富丽堂皇、环境优雅。还有一种是除了可以喝酒外还供应食物如包子、豆腐羹、笃螺丝、香干等,乃大众化去处。这些“酒楼”价廉物美比较实惠,因此上门喝酒的人最多。再有一种是带有半妓院性的“酒楼”,更有一种“花园式酒楼”象横街“涵碧轩”、“小桃园”在“百官市”园林建筑内,供文人雅士举行文会之类的聚饮。
宋代人的“酒楼”不仅讲究装潢修饰,而且内部比较讲究“艺术”的韵味,常挂有书画、或在墙壁上留上空白处,专供饮客题诗作画。两宋酒楼之所以繁盛,是与官府把酒作为重要的税源是分不开的。
元代后期,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粮食生产不足,不得不以禁酒来缓和民食缺乏的矛盾,在这种情形下,酒业自然萧条。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他仿效南宋的做法,大力提倡由官府兴建“酒楼”。清代前期由于酒税政策,且税额较轻,官府衙门一般不干预酒业,因而百官的私人老酒店铺又开遍布三里长街的各个角落,特别在横街桥中街地段。
当年的“酒楼”流行“酒联”,它既是“酒楼”的标识,又有很浓的广告色彩。我记得小时候读过的《水浒传》中有这么一个章节,景阳岗下,那个小酒铺也挂着“三碗不过岗”的酒帘。酒铺用酒帘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可知战国时,酒铺前挂酒帘已成为招徕顾客的重要手段。
而“酒联”是悬挂或粘贴在酒家、酒楼、酒肆门前的“联语”,可称“酒对子”、“酒楹联”等。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野花攒地出,好酒透瓶香。”楹联有诗情韵味,又对偶工整,平仄交替,铿锵上口,很快被酒商用作招徕顾客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