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百官汽车站
上虞地处江南水乡,从古到今,水运是上虞“九县通衢”的重要依托,“曹娥江外驿纤长,百曲清溪绕石梁”;“柔情一声惊雁过,短篷三尺逐鸥飞。”这些滋生于上虞古运河上的诗句曾经溅湿过无数文人骚客的胸襟,也滋润了上虞的历史。
古老的百官是典型的江南水城,小桥流水人家,青青石板路连绵街面屋,河联着桥,桥连着街,街牵着巷,巷衔着弄,弄堂里便有了许多人家。人们的起居、交通、商贸、都紧紧地围绕着水路,最大的路是水路,而人们的出行主要也是走水路。
自从秦朝公元前222年上虞建县,县治百官镇。据史料记载,西晋会稽内史贺循整治宁绍平原水道,对上虞四十里河进行治理,疏凿了梁湖至通明河道,与姚江相接,使上虞境内的水运连成了一片。由于历史上丰惠水运便捷,过了1043年,县治被迁至丰惠镇。
可是又过了1095年,准确的说是1916年8月22日的这天,一代伟人-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站在百官火车站,用广东普通话大声说道:“惟兹事牵头万结,从何做起,而要以交通便利为第一要着,县公署应迁百官为适宜”。
也许孙中山先生说的太超前了,上虞的官员仅仅拎着耳朵听听而已,没有付诸行动,只是把他的指示当作史料记载了下来。
可能上虞的县老爷还是认为最便捷的交通线是运河,最好使的交通工具还是快船,带四个轮子的汽车当时连丰惠县治城门都进不了。但是在1948年,中华民国的第一条县道(百丰公路)还是开通了,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算有了回声。
只是相隔一年,上虞就解放了!
那年的十月一日,另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54年9月11日的这天,38年来一直听着孙中山先生的声音振奋不已的上虞人民,终于将上虞县治顺着百丰公路搬回到了百官,宣告了上虞从此由水路走到公路的历史开始。
记忆中的百官汽车站在上堰头,座落在如今丁界寺铁路涵洞口对面,杭甬公路边上,离曹娥江铁路大桥不远。最早的百官汽车站是一排青砖红瓦木结构平房,停车场非常小,里面有一个高高的装卸行李用的平台。
而那个时候百官老汽车站对面过铁路到公路的斜坡上,经常能看到百官街上最令人心惊肉跳的景象,百官开山队为赵家坝石灰窑送石料的手拉车队自上而下,嘶声力竭的怪叫喝让声和着近千斤重车,尾后刹车铁板拖地的吱嘎嘎声,就是皇帝佬儿见着了也会避恐不及。
那时往返在公路上的汽车,出现最多的是一个蓝色的汽车头拖着白色车厢的解放牌客车。而六十年代初以前的擦板路上,更是那种车顶负有巨大的橡皮气燕,或车尾背着锅炉作为动力,到一定站头驾驶员要下来加木炭?柴爿,手摇鼓风机添火,上坡要乘客下车帮忙推动,汽车开动起来会发出昴嚓昂嚓似老黄牛喘气的各式客车,汽车开过后公路上尽是漫天飞沙走石让行人睁不开眼睛。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百官汽车站北迁,择地在原灯光球场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座气势宏伟的汽车站,升级成为上虞县汽车站。几年后百官汽车站改造成为了证券公司和凤山路菜市场。
1993年一座更恢宏的上虞汽车东站新建落成,地点在车胎桥西首,并进行试点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公用型汽车站。
1999年在曹娥开发区又建成了上虞汽车西站建成,跨线班车划入西站,实行了客运车辆分流。
不久的一天上虞汽车北站将在百官城北新区拔地而起。
目前,上虞汽车站(东、西站)日始发客运班车2528班,班线达110条,其中跨省班线13条、跨(地)市班线36条、跨(县)市班线10条、(县)市内班线51条、(其中城区公交线13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客运网络。
在我的记忆中,凤山路是最早的杭甬公路,后来称329国道线。
50年代至70年代的329国道线公路是两车道,路面全是碎石子铺的,汽车开过尘土飞扬。当年的公路二旁都种有一排排高大茂盛的护路树。
让人难忘的是当年的养路工人是用大扫帚人工扫路的,后来是用马还是骡子拖着大扫帚扫路,再后来是用一辆拖拉机拖着的大扫帚扫路。整整数十年公路段就是靠这样来养路的。
到了80年代公路改成了柏油(沥青)路,90年代建成了宽畅的水泥路。
如今百官的道路由淤塞的小河变成宽阔的马路,从砂石路变成水泥路,由水泥路又变成了柏油路。变大、变宽、变美、变直了。
今天百官城区的道路网络,引用专业的叫法是什么放射环形加方格网状的布局结构。整个中心城市道路网框架采用交通走廊、环状主干路和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形式,基本上形成“四横两纵三环”主骨架。四横分别是杭甬高速、一号路、人民路、上三高速;两纵分别是南北中心大道、329国道,三环分别是内环、三环路、四环路。
百官的道路已经日趋完善,是如此畅通便捷,这些经过风雨洗礼的道路,变得越发精神。
眺望虞舜大地,一条条宽敞的大道、一条条清澈的水路纵横交错,犹如一条条彩带,编织成一幅幅宏伟画卷。
通过公路之变迁,通过汽车站之变迁,百官城区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