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文革中的“阶级教育”

昨天的百官:文革中的“阶级教育”

2013-10-23 18:00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从文革动乱年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那个年代不管读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只要是学生,学校就会经常组织大家召开“忆苦思甜”大会。当年我还是个小学生,记忆中这种会一般开得很隆重。有一次学校的头头脑脑和贫宣队都坐在主席台上,会场还是设在百官下市头的季家祠堂大殿,不知道是从那儿请来了作报告的,一位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代表自然是大会的主角。

会场主席台上挂着一幅横幅标语,上面红布上贴着《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忆苦思甜报告大会》,全体学生分别由班主任老师带领下,整齐划一地坐在那学校礼堂。广播扩音机先播出那《不忘阶级苦》的文革歌曲,歌词好象是这样的:“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怨申:万恶的旧社会,地主鞭子抽我身,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

曲毕,贫宣队队长赵五六便请出报告会的主角,一个苦大仇深的老太公。讲了一番在旧社会当长工如何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受尽折磨,他们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报告中,那贫下中农老头说着说着有时泣不成声,还时不时地抹下几滴眼泪。

每当这个时候,便有人领着呼喊口号: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

“打倒万恶的狗地主”等等。

学生们就会跟着振臂高呼几句口号,最后催人泪下的精彩报告引来了女同学们的一片哭声,被感动的人们拿着手帕抹泪。

会后,接着进行的是一项最神圣的仪式:全体师生吃忆苦饭,品尝旧社会的苦。

那时学校特意给我们蒸了几大锅糠面菜团子,每人分到一个糠面菜团子,所谓糠面菜团子,就是用糠和剁碎了的烂菜帮子蒸出来的,糠就是稻谷轧成大米后,面筛剩下的稻皮和碎屑,喂猪用的。

放到嘴里,有一股涩拉拉的味道。吃“忆苦饭”的感觉就像吃锯末,难以下咽。可没人敢不吃,吃的时候都装作一本正经的,可心里在想些什么,每个人只有自己知道了。

每次参加这样的“忆苦思甜”报告会后,我放学回家总要问娘娘:

“是不是当年地主对农民真的那么坏?”

“旧社会农民真的吃不饱饭、穿不暧衣吗?”

我的娘娘总是笑笑后、摇摇头,一付无可奈何的样子。当然,现在我才明她是百官沈家台门大户人家出身,根本就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作为中国旧社会地主阶级的总代表,已经作古的刘文彩可谓出尽了风头。我清楚地记得“文革”期间,有一天,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在老师的率领下,我们排着队伍扛着红旗,手捧“红宝书”一路走过曹娥江铁路大桥来到曹娥孝女庙,观看泥塑《收租院》。

据史料记载《收租院》的创作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收集地主剥削农民的文字材料,确定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几个片段,接着请县川剧团排演,定格动作,制成照片,然后请农民模特实地做动作,最后由美工人员制成与真人等大的泥塑作品。作品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旧中国农民饱受的苦难和地主及其走狗的穷凶极恶。当时还有光电辅助设施。

《收租院》说的是四川大邑县安仁镇的恶霸大地主刘文彩,住在豪华的地主庄园里,过着骄奢淫逸的腐败日子。他残酷剥削当地农民,搞得乡邻家破人亡。印象最深的是刘家的水牢,不知害死了多少劳苦大众;还有就是刘文彩六十多岁了,强迫青年妇女给他喝人奶……刘文彩罪行累累,欠下了很多血债。看完泥塑《收租院》后,我们所有受到阶级教育的同学们,人人都义愤填膺。

据说1949年刘文彩就去世了,解放后,刘家的财产全部充公,生产资料也全部分给了当地的农民。在大跃进时期,刘文彩的坟墓被铲平,尸骨丢在野外,连棺材也被一个孤寡老人利用起来,成了别人的葬身之所。刘文彩的地主庄园由当地政府利用起来,成了“大邑刘氏地主庄园博物馆”,作为阶级斗争的活教材,向世人开放。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文革中的“阶级教育”》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