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百官镇中学
岁月荏苒,年华流水,悠悠往事,浮现心头。记忆中的百官古镇当年的二所中学,都座落在下市头。一所在横山弄后面一片络麻田畈中间叫上虞县鲁迅中学(如今的上虞实验中学),一所在百官轮船码头河对面叫百官镇中学(如今新建路五洋花园位置)。
1971年的春天,我上完五年半的小学,升入百官镇中学读初中。我去报名的那天,有风。那些风吹的我脚步有些轻捷。
学校大门朝东,门两旁用红纸贴着写有欢迎新生入学的标语,那毛笔字很有些骨劲意味,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笔墨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进入占地21亩偌大的校园里,校舍是几排青砖瓦房,南首百松河边是一排教师宿舍,中间二排是教室,西首有一排是教师食堂,房前屋后栽的全是柳树、杨树。北边围墙边,相邻百官大坝村,是一块面积不小的菜地,而西边围墙边(也是百松河),则是一座挖河堆积的泥山,东首校门口(如今的新建路)靠马路围墙边,有一块泥地操场,操场上有两副破旧不堪的篮球架子。
校园里没有一块地面是硬化的水泥地面,最好的校园主路只是砖石路。我们的教室在第三排校舍,我们这届初中生六个班级,从西往东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我在初(六)班。第二年读初二时搬到了第二排凹字型校舍,班级排列次序没变。
我们的班主任叫章国炎老师,初二时是江娟(曾任上虞县文化局长)老师,最后是陈炎乐老师。那时我还继续担任班长,后来是学习委员。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消失了的青砖瓦房和田园风光,好象有些黑白照片的漶漫和朦胧。可是那些建筑真的存在过那个年代,也真的曾经是我们学生活动的舞台。
这个时期上虞的造反派完成了夺权斗争。上虞工代会(革命职工代表大会)贫代会(农民革命造反派代表大会)红代会(红卫兵代表大会)先后成立。上虞县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各公社各企事业单位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命领导小组,实现了一片红。
可文革新的运动是一轮接着一轮。清理阶级队伍,搞斗批改,批陈(伯达)整风,不久又发生了九.一三林彪事件,接着批判浙江的陈励耘、南萍、熊应堂等林彪死党。百官镇上许多干部和群众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半死不活。
而我们作为学生则经常被学校组织参加运动,上街游行,集会批斗,学工、学农、学军就是不让安心学文。
那时的语文课充满了火药味,数学课举例通常是革命生产实践的内容,时不时引一段用黑体标出的毛主席语录。英语教毛主席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物理课化学课是没有了,改教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
年纪大点的都知道绍兴有个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上旺。1964年,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绍兴地区为实行“远学大寨,近学榜样”,总结了一批农业先进典型。
绍兴县上旺大队,从1958年开始,由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带领群众,发扬“八把山锄,艰苦创业”精神,在11座“癞头山”上陆续开发568亩茶园,茶叶总产量由1958年的12担,增加到1969年的1051担;造田7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700多公斤,加上茶叶奖售粮,在人均2分2厘粮田的上旺村,实现粮食自给,并拥有集体积累18万元,彻底改变“过路凉亭”苦山村面貌,成为绍兴农业学大寨的典型。1970年2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号召“学大寨、学上旺”。大队党支部书记王金友也从一把锄头硬是混到了绍兴县委书记的位置。1970至1975年,全省51个县(市)干部2033批、134679人,到上旺参观;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干部63批、14488人,到上旺考察;还有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美国等47个国家和港澳同胞96批、1284人,到上旺观光;联合国也派代表前来访问。
1972年我和同学们在学校组织下,带上棉被、大米、干菜、水壶等生活必需品,采用长途跋涉野营拉练的方式,来到绍兴富盛上旺大队参观,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精神。
当时还挺羡慕的是上旺人的劳动报酬已达到了一个工分值:1角6分钱(当时一般生产队一个工分值是5至9分钱)。今天的上旺只有馒头山还在,山民们好象并不十分好过,不过附近的自然风光没有变还是那么美丽。
这是我在初中学农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