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水乡的“堰、坝、霪”

昨天的百官:水乡的“堰、坝、霪”

2013-10-23 23:55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34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百官是一个河道纵横、山水环绕、流水欢歌的水乡古镇,静静地坐在曹娥江岸边十八里景观长廊闭目遐想,这是一幅多么秀美而富庶的水乡画卷。可是在古代的百官虞舜大地上曹娥江水泛烂、水灾频繁,而每逢干旱,往往又河底朝天,五谷颗粒无收,人们或求神降雨、或掘井索水,百官的先民饱经了水患和干旱折磨。

千百年来百官的先民以原始手段,在曹娥江沿岸筑堤拦水、兴修堰坝、引水灌田,堰坝成为了百官境内的主要水利工程,这不仅仅是为了农田灌溉,也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堰坝是古人的一种水利工程,它的起源也许比桥还要古老,而起的作用远比桥大得多。如今在百官古老的石桥早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当年的堰坝也早已被深深的埋在马路下面,难以寻觅其踪影了。

老底子的百官上堰头在曹娥江百沥海塘上有龙山堰,就是后来的百官堰。在距百官五里的百官河上有稻草堰,用来储蓄龙凤、峨嵋之涧水,后来稻草堰废了,在清同治五年由一个叫天鼎的人投资把稻草堰改成了三棚桥。在后郭新建村的百松河上还有一座新建堰。

老底子的百官上堰头,最早在龙山头,后来是在覆船下曹娥江堤坝上有一座隐岭霪,这是由百官乡绅谷连元、蒋敬胜、金儒怀捐款投资的。在百官大坝头赵字号土塘昔日孙巡司放水处百沥海塘上也有一座广济霪。

据《上虞县志》记载,虞北地区农田灌溉,历史上素赖白马、上妃、夏盖诸湖。宋始湖渐废,水少潴蓄,旱害日甚。清咸丰七年(1857),宁绍台道段光清首倡集资,百官的绅士王启、糜憩棠、谷南林、季楣等大户人家捐款修建了广济霪,引曹娥江水溉虞北农田,翌年竣工。闸设2孔,总净孔宽3.1米。闸底高程1.12米。最大引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1990年9月1日广济霪为洪水冲毁,遂即封堵。

我小时候每次看到百官河上放水时总会喊上一句:“放霪洞水哉!”现在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文字解释。

对于堰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堰是较低的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以便利灌溉和航行。所谓“高坝低堰”,堰的形状为倒“V”字形,用大块的石料砌成,堰面低于两岸的河岸。堰的两边有涵洞,用于泄水。遇到发大水时,水就直接溢过堰面,进入下河(下游)。但我们老底子的百官建筑的三座堰二座霪洞,主要是起到拦水蓄水、引水灌溉的作用。

我们百官地处宁绍平原的水乡,自古以来,水上交通比较发达,当时的运输主要依赖于河道水上通道,断了河道无异于断了交通运输命脉。于是在百官曹娥江百沥海塘上又相应地建筑了百官坝、后郭丁家坝二座船坝,百官坝与百官街河相连,后郭丁家坝与百官河、百松河相接。

每当有船只过坝时,一群身强力壮的车坝手各站两侧,齐心协力地把船只扛上坝,拖船过坝送入河中。碰到小船过坝,由人工直接推船上坝,一般只要喊上四五个壮汉,分列船舷两边,一人口喊号子,不多会儿就能直接将船拖过坝头。

如遇大船过坝就要借助工具了,当时的坝头两边都有一个亭子,亭子内有一套车盘,是一个木制的转筒,绳索的一头固定在车盘转筒芯子上,绳索另一头捆住需要过坝的大船。转筒上有孔,插入木杠后,两边各有数位壮汉用力推动插在转筒中的木杠,使之车盘转动。为了减少船在移动中与坝的摩擦力,在坝的斜面上,涂满了又滑又粘的河泥。在绳索的牵引下,利用杠杆原理,船只就缓缓上行,最后将船拖过坝头。

在坝上“行走”船只,也是我们百官水乡当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古老的百官在大大小小的河道与江湖交汇之处,建筑了堰坝和霪洞水利设施,这是古代的百官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古代的百官先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改造、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古代的百官先民聪明才智,这些堰坝和霪洞水利设施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很大的作用。

百官的每个堰坝和霪洞都有其兴建、毁损、重修曲折的过程,百官的每个堰坝和霪洞都伴随着它的历史发生过许多生动而离奇的故事。

百官水乡的这些“堰、坝、霪”文字记载不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中。唯有“上堰头”、“大坝头”这些保留下来的地名还能使人想起昨天的百官。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水乡的“堰、坝、霪”》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