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中,我的老师
见到了君林杨老师,他刚到二中教我们时的年轻身影依稀可见。虽然那时他刚刚开始他的教学生涯,但已经是同学们认可的为数不多的好老师。他被同学们认可接受,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年轻、朝气,年龄和同学们相差无几,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吸引我们的气度:不疾不速、娓娓道来,那时他穿一件新的军上衣,上面铜扣熠熠的光映着他和煦的笑意,加上清秀的板书,让化学课变得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直到现在,他黑板上的分子式、反应方程式似乎还会动漫般的在脑海里浮现。在学生年代,印象深刻的老师实际上并不多,而杨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从杨老师教我们到现在,廿多年过去了,今天他成了这所学校的校长,成为这所学校的管理者,成为这所学校的领航者。在过去的廿多年里,他从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一直接受着这所学校的培养、管理,而今后,他需要去管理这所学校。
与廿多年相比,这所学校已经被历届怀着政绩冲动的领导改造得面目全非了,虽然是校园变大了、房子变高了,但往昔的景物却荡然无存,走在这里,心中一直在疑惑,这是我的二中吗?
我们那时的二中,有一个高大的门房,两扇红漆大门一关,便把大街的嘈杂和对面影剧院的喧闹,关在了门外。如果迟到了,就得从大门中间的小门进校,面对那扇红漆大门,就好像是一副严肃的脸,我们都是乖乖的低着头,心中检讨着,从门房中快步走过。
进入大门,两边是出地面很高的带廊檐的瓦房,东西红红的廊柱整齐的对望着,房子的空地前面,沿大门两侧是两排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不是现在常见的法国梧桐,应该是“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的那种,长着厚厚的、光滑的、有很多纹路的绿皮,盛夏时节,大道上浓荫遮蔽,进入校门,顿生清凉;秋天的时候,成串的桐籽会被我们投入火中,烧而食之,满口生出异样的香味。正对大门,中轴线中间是巍然的影壁,影壁上白底红字是“我们的教育方针”,透着威严,而两旁透空的衬墙则露着些和气,影壁后的花园就让人一下子轻松欢悦起来了。
花园并不大,中心是一株硕大的芭蕉,差不多有一个半人那么高,周围片片阔大的叶子从高处垂到地下,这丛巨大的绿色是花园的主调,四周是许许多多的知名和不知名的花草,可爱的小喇叭花在花园的内壁转了一圈,花园虽小,倒也是花团锦簇,花香芬芳。在金秋时节,园中那株不大的桂花树,会让整个校园都飘满浓郁的桂花香气。
花园的东西两侧,是对称着的花墙,中间留出了通道,西边通向操场,东边通向教室。我们每天早上出操时都要从这花墙中间的通道里跑几回。靠西边花墙是一颗老柳树,东边是一颗老榆树,那时还不知道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不知道榆柳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意蕴,但那荡荡的柳丝、飘飘的榆钱,是自己记忆中美好的画面。
教导处这一排房子位于校园的中心,当然这里也是学校的中枢核心,前面是影壁下的花园,后面是高高吊起的两颗大钟。曾有人说过一中的钟有一颗,所以叫一中,二中的中有两颗,所以就叫二中了。这样说来,这两颗大钟无疑就是二中的象征了。这两颗大钟不仅指挥着全校的生活作息,而且它清越、响亮、悠长的钟声回响在整个镇子的上空,成为整个镇子的计时器,打钟师傅会用轻重紧慢有节奏地把钟声打出不同的信号,每当“铛铛铛,铛铛铛……”起床的晨钟敲响,全镇就会在钟声里轻轻的醒来,开始一天的热闹;而晚上“铛!铛!铛!…”熄灯的钟声过后,整个镇子也就会随着钟声慢慢的静谧下来。云阳是南召的古县城,很早就没有了“暮鼓”,二中的晨钟还会显示一下古镇的沧桑,现在这晨钟也没有了,学校的电子铃声总让人觉得有些匆匆的躁气。
教导处的后面、东面就是成排的教室了,教室之间都是成行的树林,挺白的白杨、常绿的松柏总是让校园生机勃勃。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候的校园,是一个又一个的院子,仿佛总走不到头,而且每个院子里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树木,老师们自家住的小院还会有果实累累葡萄架、一簇簇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等。在停电的夜晚,树影晃晃、廊道长长、院落重重、灯火幢幢,走在校园里让人有着说不出的神秘感。
学校的后面是伙房,旁边是一个整天都漂满浮萍的大池塘,后来知道应该叫“湿地”,据说是地球的肺,学校的这块湿地至少也能算是一个肺泡吧?不论它是什么,总该是生态的一部分吧?现在这点波动着的绿也没有了。
现在的校园放眼望去,一览无余,曾经的印记一切都没有了。学校是一个让人制造梦、保存梦的地方,之所以让人终生梦魂牵挂,正是因为这里曾有过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光一影、一隅一角,如今曾经从这里走出的千万学子再回到这里,恐怕只能做他们的白日梦了!据说剑桥、牛津等名校都是百年依旧,幸亏二中建校的几十年中没有走出一个徐志摩,否则“寻梦?撑一支长篙,”,只能向混凝土深处漫溯!情景,情景,情和景分不开,所以有情景,没有了景,何处寻情?
杨校长今天手里的二中,不仅仅是物换星移、景色变迁的二中,而且发展的平台也与当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当时,二中是名副其实的二中,县内除重点高中一中外,接下来就是二中,而现在则多了一所“现代中学”,“二中”变成了“二流”,我们那时候二中与一中之间,还会有教师、学生的交流,很多二中毕业的同学到一中复习“深造”,也有一中毕业的同学到二中复习考取,两个学校还会因为争学生有所“交手”,而现在的二中只能在一中、现代两所学校的夹缝里求发展,不要说“交手”了,恐怕连“抬手”的气力都很困难。
学生,看似是一所学校的流水,而实际上成就一所学校的恰恰只能是学生,只有培养出了有名气的学生,才能培养出有名气的学校。那时候的二中,全县各乡镇的学生都有,而现在只能偏安一隅了,没有生源,想在学校里做一番事情很难,而百年树人,一任校长的影响也不知何时才会被时会发现、认可,二中的这副牌发到了杨老师手里,怎么打真是不容易,但自己觉得,有着杨老师的淡定和耐心,一定也会让今天的二中学子象我们一样记住“我的二中,我的老师”!
杨老师成了杨校长,但听他说话一如教我们时那样,气柔言缓,听不出任何的骄躁、任何的得意、任何的居高临下,我觉得他依然在为我们上课,用他廿十多年的执着、坚守为我们上课。
每一个人走出校门,走上社会,都会以一个单位,首先要做的优秀,要使自己成为这个单位的骨干,象杨老师那样,我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努力做好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真诚做事,真心待人,表现出自己的影响力,成为这个单位的核心,而最终成为这个单位的管理者。
悟杨老师的这节课,对心态浮躁,怨气辄生,老气已生的我们,透着清凉,透着明澈,透着鼓舞,透着“三平”精神,一如我那简陋却风光无限的校园。
一所让人难以忘怀的学校是一个好学校,一个在学生离开校园,还能给学生一教诲、启迪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以此志“我的二中,我的老师”,以此铭记我魂牵梦绕的校园,感恩给我教诲的所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