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百官:“警报山”上的摇铃
老底子百官下市头的“凤凰山”,从1952年解放军来人设了一个警报哨所之后,百官人就开始称呼这座山为“警报山”了。后来在“文革”中,“凤凰山”上又按装了一个防空警报器,大家更是习惯地把“凤凰山”叫作了“警报山”,一直流传沿用至今日。其实,“凤凰山”早在抗日战争开始时期,为了防止日军飞机的空袭,百官人就曾经作为“警报山”了。
当年的百官地方很小,“凤凰山”是距离百官街和居民最近的制高点,也是百官最佳地理位置的防空报警台。“凤凰山”位于老底子百官的东北角,山脚下是只能称谓“扁担街”宽敞的百官下街,古老的“百官河”和“百官街河”交汇于“交界桥”,沿着“百官街河”是一排吊脚楼,吊脚楼下一块巨大的“活石头”躺在“百官街河”的河江中间。要爬上“凤凰山”,只能通过一条铺着凸凹不平青石板,名叫“豆腐弄”的幽长小巷。走完民居,但见半山腰停放着的都是一排排用稻草裹着,赤裸的“草包棺材”。
山巅上有一块不小的平地,建造着好几间泥坯打墙的房屋,中间耸立着一根高高的、粗大的木杆子,顶端悬挂着一只巨大的摇铃,一根细麻绳拖至地面,吊在一盘石磨的中央眼子里。站立一览无余的山上,向四周眺望,百官镇的所有街道、房屋、河流、田畈尽收眼底,这就是抗战时期的防空报警台。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从此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浙江大地。曹娥江横贯东西,是杭州、绍兴与宁波之间的必经之路,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敌人的飞机是三天二头经常窜到我们百官的上空,曹娥江上的渡口、曹娥白米堰军用机场都是敌机的军事目标。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敌机空袭,也没有建造防空洞,人们只能钻进自家床铺底下,灾难完全由老百姓自已来承受。后来敌机空袭越来越频繁,国民党政府为了减少人员伤亡,就着手应对防空了,除了设立曹娥防空监视哨外,在百官“凤凰山”也建立了防空报警台。昼夜有地方保安队的人值勤,一看见飞机影子,便及时解开绳子,拉动摇铃,“警钟长鸣”。发出清脆的“当啷、当啷……”连续地响声,几乎全镇都能听到,在第一时间向全镇老百姓发响防空警报。
据亲历了艰难岁月的百官梁家山村,一位八十多岁姓陈的老太太介绍,当年她做榨面生意,刚走到上堰头的曹娥江渡口,就遇到了日本鬼子的飞机来空袭。当“警报山”上的摇铃,急而快,乱而响,铃声大作,铃声响起之时,就吓得人们心惊肉跳闻讯而逃,大家惊惶失措四散奔跑,到处寻找能掩护自己的地方躲藏,她也慌忙地钻进了原来石灰窑旁边的舜桥下赶紧趴下。日本鬼子的飞机在曹娥江的上空盘旋俯冲,时不时地投掷炸弹,或用机枪扫射,“轰、轰”震耳欲聋的炸弹声此起彼伏,现场是惨不忍赌。到处是断垣残壁、血肉横飞,多少无辜百姓惨遭其害。
当年百官人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摇铃一响,顾不上银两。”以示情况万分紧急。这警报台在抗战期间,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日本鬼子占领了百官,“警报山”上的摇铃也不再报警。
解放后的1949年至1958年,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飞机也经常频繁地来到百官上空对甬百公路和曹娥江渡口往来的车辆、船只狂轰烂炸甚至投放细菌弹。为了能及时地进行预警,1952年解放军的二位干部在俞才丰的陪同下踏看了百官的地势,又一次选择了“凤凰山”作为“警报山”。重新在这山上设了一个警报哨所,继续担负预报空袭的任务。
以后每当国民党的飞机飞临百官上空,设立在“警报山”的防空警报器就会响起刺耳的警报声。不过此时使用的警报器是用收手摇动的,有专门的值班人员奋力摇响防空警报,百官的居民们闻讯跑进附近的山里躲避空袭。
就这样过去了好几年,随着我们解放军的实力增强,国民党的飞机不敢来了,“警报山”上的防空警报器也没有再因敌机来袭而刺耳地响起,百官人也不再因为空袭而恐惧地尖叫呼喊。
文革中更新安装了新的电动警报器,提高了警报器的鸣响率,音响覆盖面积几乎可达全市区。以后每年的9月18日这天都会进行一次试鸣,尖利的防空警报响起,震撼着上虞全城。但大家知道这震人心弦的警报声只是催人清醒,让人们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