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诗话・煮一壶唐诗(一)
·隋炀帝杨广《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词语清丽明快,仅凭此诗亦可免去暴戾亡国之罪。
·王昌龄风调清刚,以豪俊之气作底蕴,专攻七绝。非仅擅于“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所作“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亦脱于流俗。而纳兰容若以情致婉曲为底气,作爽劲之词,如“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未
洗尽脂粉气,终是一无所获。
·昌龄出身贫寒,兼收道家之玄虚,睥睨一世,出语不凡。其“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较之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虑接千载,绪密思清,更为深沉厚重。
·常建隐居诗空明幽僻,“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心无纤尘,韵味缥缈。然似有无力道破之意,使人读之心生不快。气味单薄,终不及孟浩然“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朴实天然。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壮大,可谓盛唐之音。惜哉后两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实为败笔,面目可憎。
·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皆为一时行到之语,一气浑成,自然流转,不求工而自工。合卷冥想,其情其景,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境玲珑,天地之间不着一丝尘埃,透明纯净。至“不知江月待何人,落月摇情满江树。”仍是回味不尽,唇齿余香。余素不喜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纤巧绵密,喧闹无物。未得诗句徐缓明净之精髓。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押韵,无平仄,只将胸中不平之气,喷涌而出。天地无穷无尽,独我得风气之先,目空一切。以此诗可笑煞后世孜孜推敲平仄之迂腐小儿。
·宋之问、沈栓期依附武后男宠二张,低劣至极。偏于流放途中得遇佳作,“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含泪吞声,真切细腻。
·宋之问《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文思绝妙,声调嘹亮。后人恶其人品,疑此诗为骆宾王所作,可笑可叹。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与后世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此二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相隔千年而遥相呼应,读毕不由掩卷会心而笑。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非唐人不能道此语。辛弃疾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慷慨不足,悲凉有余。
·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富丽而无浮艳,开一代之诗风。照邻夙婴风疾,虽得其师孙思邈调治,终未能愈,以致命丧颖水。人常曰天将百凶成就一诗人,其卢照邻之谓也。
·崔颢《黄鹤楼》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令李白读之罢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以太白之狷狂,能作此语,着实可爱可敬。其《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亦与崔颢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