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2013-10-24 06:28 作者:编辑 阅读量:24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

金陵十三钗影评——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热播的金陵十三钗博得了影迷们的不少热情,在观看之后,有了一些不同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以供参考: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十三个“女人”(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子。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可以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70多年前,我们输了,输给了千年前还是我们学生的的倭国,但为什么呢?!

先来报道一下观影现场的体验。

离我好几排的最后一排坐着一对中年人,带着个5、6岁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电影关键场景时刻大声地问些弱智问题,或时不时地哭闹,爸妈则要么旁若无人地、愚蠢无比地试图给P孩讲解10岁小孩都理解不了的复杂的剧情,要么只是像在自己家里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闹,引得众人侧目,但都默然而无人制止。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看玩具总动员吗!你难道不知道带着P孩看这种电影,就算您自己不怕观影受影响,但会影响别人观影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坐在我后排的是一帮男女,一男的在开始放映后,仍不断洋洋自得地、像在课堂演讲一样地介绍自己曾经在南京上过几年学、听着南京话多亲切之类,碰到残忍电影场景,竟也眉飞色舞地拿残酷开玩笑,以刻意显摆自己对南京的熟知和自己的超现实的“幽默”,一帮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知道这是有关国耻的片子,以为这是在参加欢乐PARTY吗是在相亲献媚吗!您难道不知道在观众面对国之伤痛而抹眼泪时,您竟旁若无人地插科打诨,这不是幽默而是无耻吗?!这是怎样的素质!----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

突然地起了鲁迅的文章,记起中国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鸭子似地欢呼踊跃在中国土地观赏处决日俄战争中被俘的中国同胞!!!!……那是怎样的素质,那是怎样的悲哀,那是怎样的绝望!

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更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70年前,日本已经实现工业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国仍是落后农业国,文盲遍地,素质之别,战事未开,胜负已定!

70年后,当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集体自觉将个人垃圾从公共场所带走,都能自觉地将盘中餐吃尽,而中国孩子,凡是玩过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当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时,……..更当你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发生在日本人均收入远高于中国的背景下时,你不禁得汗毛倒竖----我知道,我们输了,我们又输了,我们必然会输了,因为我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很想扇那对中年人,很想给那个以在南京上过学而自居的SB一记响亮的耳光!真想把他们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躏----呵呵,倭寇呀,拜托了,把他们杀了吧,他们本来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国人!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国为何输!这一刻,我不想输!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看了这么多遍电影终于明白了这部电影的中心——人性最美好的东西牺牲。

第一次去看这部电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觉是震撼和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时眼睛变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约翰看到书娟看到所有学生和秦淮河女人。他们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个个人物仿佛就在我面前他们是那么的生动那么的真实!

当我第三次走进电影院时可能没意识到我能认识到牺牲这个人性最美好的东西!

约翰从开始的‘二流子'为什么突然变成了保护孩子们的神父。玉墨一个风尘女子秦淮河的头牌一个在人性丑恶中生活的女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用自己去代替学生面对残酷的姐姐!李教官一个带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将逃出那好像永远不会消散的迷雾时,却会做出可能让自己和兄弟们永眠于此的决定。乔治一个貌似跟顾厨师一样身份的人却做出一个让大家笑着哭的决定。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身份的人,从一个自私的父亲转变成为一个舍生去为孩子们铺路的人。豆蔻一个为了让弟弟听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弦的风尘女子,香兰一个中弹后抱着日军大腿不放,只是为了让自己姐妹能跑远一点的秦淮河女人。和片中所有让大家感动的角色一样,他们身上都拥有最美好的东西——牺牲。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是牺牲带来了生机是牺牲带来了希望!

不管他们之前是什么样的人但那一刻他们都很伟大!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国产的其他影片不同在于贝尔,因为他的出现使这部影片多了些国际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连渡边笃郎饰演的日本军官也都是用英语交谈。可以这么说吧,我之所以去看这部影片也是由于贝尔,他诠释的蝙蝠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国拍戏,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现,真的没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莱坞一线巨星,他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放荡不羁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可以瞬间变成庄重的神父,义正言辞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钗,听到这名字肯定是讲女人的。十三个“女人”(电影其实是十四个),只有看过电影的才知道内涵。但是一部戏只能有一个女主角,故焦点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转身走路的妖娆姿势,这绝对是这个角色的招牌动作。每个人都有精彩,但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绎的入木三分,我都怀疑她平时就是这个样子。

虽说是青楼女子,这些女人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许就是影片的亮点。豆蔻为了给浦生谈好听的琵琶曲,返回满目疮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残忍的刺死了;香兰仅仅为了漂亮的玉耳环返回妓院无疑说明这个女人贪财爱慕虚荣的,而在她只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帮助豆蔻逃脱时,她的善良倔强令人生敬。这些女人们替学生们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环的最大亮笔。

在这一座破旧的教堂里,真正的神父死了,当女学生们把贝尔作为唯一的依靠时,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义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谎言去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灵,手无寸铁他做得已经够多了。贝尔驱车送女学生们离开时的热泪盈眶令人回味,那时的脑海里他想的是什么。是玉墨的安危,是战争残酷的无奈,还是自己身临其境的凄凉?这部电影总体气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为领导的军队和鬼子负隅反抗的时候确实是情绪的最低点,但是没有泪眼朦胧。反正看了这部戏更加痛恨日本人了,这些狗日的上辈子一定没见过女人。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是导演心血的结晶,比三枪拍案好几千倍甚至几万倍,可以当做导演最有代表的作品,冲奥的机率那就看专业人士的评定了。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不一定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驰的电影作品在当年不一定就是票房冠军吧,但是时隔多年你在电视或是网上再看到它的时候,还是愿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厌;而有的电影你花钱看过一遍,等有机会免费看的时候却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俗语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纯属个人观点,牢骚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对得起偶的60元大钞。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昨天一个人跑去看《金陵十三钗》,看的是上午场,因为时间原因电影开场前10分钟进场,居然就我一个人,当然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观众,全场观众也不过10人。看来以后工作日上午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票价只有一半且人少,整场看下来一直都很安静。

张艺谋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导演,他的电影有个特点,色彩鲜艳,舍得砸钱,还有就是商业运作都很成功。

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是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的。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可能与小说不同的是整个电影发生的时间是从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南京城开始,一直到17日日军举行盛大入城式。与其它同类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关注的只是几个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学生和青楼女子。作为观众的我会很关心每一个人物,因为坐在电影院里有跟她们是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美好生命被残酷戕害继而陨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内,妓女们还是会调情,说笑话,喝红酒,讲自己的身世,我会觉得跟她们很接近的感觉,所以当镜头拍到教堂以外的场景,我会有想逃走的冲动,如果是在家里看,估计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让自己的心情稍微平复一下再接着看吧。无论如何,在电影院里跟着电影紧凑的节奏,更能好好地欣赏它,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音效都是杰作。

有一个特别让我感动的地方: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把伤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里,拜托妓女们照顾让他在温暖中走过最后的时间,临走,他看到那些女学生在一个房间里唱圣歌,当音乐声响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泪,让人想到战火硝烟弥漫的世间,也许想要获得心灵的平静是一种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美好生命是李教官他们整队弟兄的性命换来的,就更显得珍贵无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妆都是艺术,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多国部队,都是行业精英。我最喜欢女主角的镜头是她最后上卡车时候那莞尔一笑,有铅华洗净,真我毕现的感觉,太美了!

还是很感谢导演,没有把暴行拍得太吓人。豆蔻被轮奸那场戏只拍了背影跟脸部特写,这场戏很重要,让人联想到那些沦落风尘的女性最后的悲惨命运,也因为如此,她们舍己救人的行为也就更加可贵。所以个人觉得整部电影显示的是在人类最丑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美好......

相关文章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