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刘伯承在泸州

刘伯承在泸州

2013-10-22 15:24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28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龙透关位于泸州市西郊飞跃村,现四川警官学院校内。龙透关始建于蜀汉,全长7华里。北临沱江,南抵长江,尤如巨龙穿透两江而得名,泸州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龙透关为唯一陆路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龙透关雄踞于此,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被称为为泸州锁钥。

据《泸州志》记载:“蜀汉诸葛亮依山势为城,蜿蜒曲折,以两江岸边为起止,长数华里,名曰龙透关。”又据《一统志》记载:“龙透关在泸州南七里,世传诸葛公所立。”

现存古龙透关为清同治二年(1863)重建,长达3.5公里,由三座烽火台、两道关门组成。关门分大关门和小关门,大关门即今龙透关,小关门在泸州市中区南城乡政府所在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泸州市政府修复龙透关,恢复城垣300米,新建烽火台、关楼等,重现了当年龙透关气势非凡的雄姿。

1926年北洋政府委任的“四川省长”兼“边防军总司令”赖心辉部的三个旅驻防在这里。赖心辉是四川三台人,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后在熊克武部担任军职。讨贼战争期间曾任前敌总指挥。讨贼战败后即向北洋势力投降。当时赖心辉拥有1.4万多人枪,在川中有一定势力。

1926年7月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开始北伐,节节胜利,势如破竹。10月10日即攻克武汉,转向江西,进逼石头城下。当时重庆方面决定发动泸(州)顺(庆)起义。推刘伯承将军为各路总指挥,预定一、二、三路在南充、四、五、六路在泸州,其他各路则散在武汉、合川等地。

当时泸州驻军是四川边防军赖心辉所属李章甫、陈兰亭、袁品文三个旅的部队。驻守沙州城的是第二混成旅,旅长李章甫原是刘湘所办的“合川传习所”的弟子,赖心辉的亲信。第十混成旅,驻沱江左岸小市一带。旅长陈兰亭是绿林出身,讨贼战争期间曾在刘伯承指挥下担任营长。第四混成旅(旅长袁品文)驻扎在长江右岸的兰田坝,离泸城5里地。其中军官自旅长以至团长、营长,都有刘伯承将军的旧部。

特别是陈兰亭,刘伯承将军当排长,陈兰亭当班长,继升连长,陈亦升排长,每次刘伯承将军升一级,陈兰亭亦随之而递升;其关系较为密切。

袁品文旅原是熊克武部第二混成旅的老底子。该旅曾在刘伯承指挥下参加民主革命,部分官兵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具有初步的民主思想。袁曾在刘伯承部任连长,更直接受到进步思想和救国救民精神的熏陶。讨贼战败后,袁品文部被赖心辉部收编。

当时正值赖心辉驻泸部队旅长李章甫与陈兰亭、袁品文两部之间派系斗争倾轧之下矛盾很大,由于李章甫深得赖心辉的信任,驻防泸州,独揽大权,地方行政、财政均控制在他一人手中,委任官吏,征收税款,筹办军粮,摊派军饷,都由他掌管,而陈、袁两旅,只是共同驻防,一切须听李的支配,不仅行财各政的大权不能分享,即自己部队的军需饷项,都要受李的控制甚至连补给、粮饷都发生困难。

绿林出身的陈兰亭,脾气暴躁,不甘人下,面对李章甫的霸道行径,早已怀恨在心。为了要分享泸州的盐款、税收,多次与李章甫面对面发生争吵,两家仇恨愈积愈深。袁品文虽然驻在隔岸相望的兰田坝,但对李章甫横行霸道的反动行为早就怀恨在心。然在表面上仍对李表示恭顺,不轻易外露,甚至在李章甫的宠妾过生日时,还送上厚礼,亲自过府“拜寿”。陈、袁两人,亟谋联成一气,共同对付李章甫。

1926年11月31日(农历十一月廿七日)蓝田坝赖部所有之随军学校“军士训练学校”举行毕业典礼,袁品文专程到李章甫官邸,邀请李章甫旅长前往训话,于结束休息时,突被陈、袁事先布置的一连官兵一拥而上,将李章甫及随行人员一齐缴械,对城里来的其他“客人”也一律予以扣留。当夜将其绑架押送过河,将李章甫活埋于南门外天子殿后侧凤凰山。

12月1日,袁品文、陈兰亭集合部队,宣布起义。

随即命令第二团(团长许剑霜,共产党员)两个营渡河攻占忠山,并亲率第一团和机关枪营渡河,作为预备队。同时,又令新组建的独立营向碗厂方向警戒,掩护兰田坝后方。第二团在渡河后,迅速到达忠山。袁品文带领的预备队也运动到龙透关高地。

当时,忠山由赖心辉直属的炮兵营把守。在前后夹击下,敌军猝不及防,全部缴械投降。

在城区,陈兰亭部按计划攻占通往小市的两座城门,与李章甫部进行激烈的巷战,顿时,全城枪声鼎沸,人马喧嚣。入夜时分,李章甫的第一团撤入城内防守进行顽抗,战斗非常紧张。袁品文闻讯以后,立即派两个营增援陈兰亭部攻城。双方仍相持不下。正在此时,袁部参谋吴孝恩挺身而出,报名入城劝降守敌。到拂晓守敌两个团先后投降。碗厂方向的敌人,在抵抗一夜之后,也溃退下去。李章甫部参谋长黎剑侯率六个连向东南方向逃遁,其余全部放下武器。仅战一日,控制全城。

这次陈兰亭部之团长皮光泽,营长许剑霜(都是刘伯承将军旧部)都很出力,乃定之后,皮即扩编为旅,许升团长。袁品文、陈兰亭在解决李章甫的同时,当即发出通电。公开宣布拥护国民政府,参加国民革命军,打出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

1927年1月中旬,刘伯承莅泸指挥,一行三人,即参谋长韩伯诚,秘书长熊质君,到泸后,刘伯承以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名义,发布《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部布告》,设总指挥部于道尹公署。

刘伯承将军莅泸以后,首先举行阅兵三天,整编军队,将陈兰亭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司令,袁品文为第五路司令,皮先泽为第六路司令。

其次,创办泸纳军团联合军事政治学校一所,刘伯承将军自兼校长,派周国干任教育长,彭斌任军事主任,李树渠任政治主任,甘炳常任军需主任。军事教官有苏子雯、许剑霜等人充任。学员六百多人,分为四个区队,第一区队是调各部现职的尉级人员一百多名;第二、三区队是招收泸县、纳溪两县相当于初中程度的学生各三百多人;第四区队是各部现职上士班长-一百六十多人。定期一年,进行革命的政治军事教育。

整编部队之后,严加战斗战术等训练,任李国操父子及余良弼、戴庆云等长于国术的人士,在军事政治学校及军队中教练武术,以期增强军队的体质和战斗的技能。为了改革地方教育,刘伯承将军特办国民师范一所,招收初中程度的学生入学。

当时泸州办有泸中,川南师范及女子师范各一所,刘伯承将军派张际春、邓作楷等同志负责指导,进行革命宣传和教育。刘伯承亦亲到各校讲演,直接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教育。

据当时在泸县中学的学生回忆刘伯承曾到该校讲演过一次,特别指出青年应该积极参加革命的重大意义。

当时泸中的学生与川师学生比较,远不如川师学生参加革命活动那样的积极热情,刘伯承事前亦了解了这种情况,在讲话时,特别强调指出泸中学生的落后,并分析了这种原因,是由于川师学生多属贫家子弟,家境困难,投放川师吃官费,才能得到就学的机会,因此,他们有革命的要求。

而泸中学生大多是属于绅粮子弟,家里有钱,生活过得很好,所以没有革命的需要。这一次对泸中学生的训话,是起了很大启发作用的。各校学生在刘伯承革命精神感召之下,在他亲切训话的鼓舞之下投入革命洪流中。

自泸州革命爆发以后,一时震惊了全国。尤其是坐镇重庆的“巴壁虎”刘湘(当时任二十一军军长,防地只巴县、壁两县),感到危机四伏,大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对泸州事件,心存危惧,竟一时不敢过问,暂取防范戒备态度。

刘文辉驻防成都、宜宾一带,对泸州爆发了革命,亦心存危惧,急谋有以对付。

于是刘湘、赖心辉、刘文辉等军阀合谋各调兵力,围攻泸州。于1927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十一日)川黔联军围攻泸州,以二十一军刘湘部为主力,由北岸沿缘进攻,二十二军赖心辉部防堵大江南岸,刘文辉二十四军部逼近泸州后方龙透关,截断城乡之间的联系,合围泸州。

敌军兵力,各部共约七、八万人,枪有五万多支,而城内守军不过一万多人,枪仅七、八千支,力量对比,极为悬殊。

泸州保卫战开始,龙透关即是主要战场。十万川黔联军围攻龙透关40多天,龙透关下尸横遍野,泸州仍稳如泰山。刘伯承在城内指挥作战,坚守达四十二天之久。最后,赖心辉使用“反间计",杨森投向蒋介石,再加上泸州孤城无援,泸州起义历经5个半月失败了。

在5月22日(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夜)深夜,守城队伍主动放弃,由龙透关经二十四军张志芳旅掩护全部撤退。在敌军严密火线封锁之下,乘木船,士兵用水瓢、木板划船,顺流东下,到下游南岸登陆,向贵州方面进发,

5月23日敌军进城。刘伯承领导的泸州此次起义最终失败了,然而它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建军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革命功绩,永垂不朽。

(写於四川泸州沱江边)

相关文章关键词

《刘伯承在泸州》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