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仲秋府衙

仲秋府衙

2013-10-22 15:51 作者:如斯 阅读量:24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这里应该是南阳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而且巍然的府衙会见证这里几百年的繁华,也会见证今天府衙街的繁华、富足超越了任何的一个历史时期。

繁华、富足不仅仅属于今天的府衙街、不仅仅属于今天的南阳城,而且属于这个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今天的府衙街何止是“稻米”、“粟米”,超市里一大半的地方都是食物,即使是贫困之家,大米、白面大概也足以裹腹吧。

府衙街的老字号今天已无从知晓,但这里应该相当于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是南阳最重要的商业区了。昔日的繁华没有留下象《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印记,但无论如何都比不上今天这里的店铺毗邻逶迤、高楼比肩。“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过百足矣,而今天的停车场在“车位已满”大门口依然有着长长的车队在等着进驻停车。

今天的繁荣从物资层面上来说,是任何盛世都无法比拟的,但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却无法感到盛世的幸福,无法认同“盛世”的说法。因为一方面是物质的空前丰富,另一方面是欲求的无限增长。在这没有月亮的中秋节傍晚,望着霓虹闪烁的府衙街,想起了“幸福在哪里”这首歌。

商场超市里的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但归结起来无外乎“吃、穿、用”,如同千百年来这府衙街上的店铺货物,有的只是数量、品种的差异,却逃不出“吃、穿、用”的本质,商场的面积可以再大,商场的楼可以再高,商品可以更多、更丰富,但依然未出“吃、穿、用”之外。

听说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逛过商场后曾感慨道:“我实在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看到季先生的这句话,我哑然失笑,想到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既然是商品就有“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季老先生不需要,肯定会有别人需要,那么,这么多的“吃、穿、用”之品究竟在满足人们的什么需要?而季老先生又需要些什么呢?

这里固然有太多季老先生不需要的,但也一定会有季老先生需要的,无论谁都离不开“吃穿用”,但吃穿用之品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繁多吗?其实这复杂繁多的吃穿用之品已经不是为了真正的吃穿用之需,更多的是为了身份、面子之需,更多的是欲求,而不是需求。季老先生不需要的恰恰就是这些。

有人说今天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良田千顷,日啖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需要的只是这“一升”和“八尺”,想要的却是“千顷”、“千间”。超市商场固然有人们需要的,但太多的是人们想要的。物质的丰富在刺激着人们的物欲,需求有限,而欲求无边。

停车场的旁边,一男子骑上了他脏旧的摩托车,摩托两边的车把上两袋子满满的东西,三四岁的小女儿兴高采烈地坐在前面的油箱上,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稳稳地坐在摩托后座上,喜悦的女儿、满足的母亲,让我感到在这广场之中,他们是最幸福的一家人,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仲秋之夜。尤其是那小女儿的欢悦,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期待、闪烁着天真。孩子的需求最容易满足,而孩子则没有一点的欲求,爸爸妈妈带她到街市上,让她看看新奇的世界、喧闹的城市,就会让她感到兴奋、激动和满足。

耳边再次响起了歌剧《白毛女》里喜儿欢快的“除夕之歌”,一根红头绳、一顿饺子饭带给杨白劳父女莫大的满足,当杨白劳父女沉浸在“把我扎起来”的满足时,想得到喜儿的黄世仁满足吗?霸占喜儿的欲火在胸中升腾着,细米白面、鸡鸭鱼肉他都会食之无味,锦被软塌、暖室香房他都会辗转不眠,这就是穷人的满足和富人的烦恼。节庆之日“几家欢乐几家愁”,其实“愁”的不一定都是平民百姓,“欢乐”的也不一定都是达官富贾。

夜渐渐地浓重起来了,天空依然是阴阴的,看来今年的仲秋之夜不会再有一轮明月了。四处的霓虹灯则更显得艳丽明亮了。霓虹灯影里也依然是人流如织,络绎不绝,大包小包里装的不知道是“需”,还是“欲”,即便今晚皓月当空,又会能有多少人放下“需”或“欲”的包包,“举头望明月”呢?又能有多少人会放下欲念,多些思念呢?今年的明月没有了,“明月几时有?”是千百年前的苏东坡望月而问,是千百年前的苏东坡面对明月思念五年未曾谋面的兄弟发出的吟唱,苏东坡的思念情怀千百年来的每个仲秋月明之夜都会温暖我们,苏东坡的月亮永远都会高挂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或许有一天,我们不仅能创造、享受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且我们还能够拥有苏东坡的那份浓浓的情怀、深深的思念,能拥有那份风清月朗的宁静恬淡,那个时候的府衙街流动的除了物质之外,还会有文化,而这一天,就会是我们盛世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关键词

《仲秋府衙》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