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时代
这时代千变万化,稀奇古怪的事出了一桩又一桩。赵薇和林心如在《还珠格格》播出之后,硬是“咿咿呀呀”地登台演唱了。可怜无数观众被其旺盛的人气所惑,也迷迷糊糊地跟着起哄。无疑,不敢恭维“小燕子”、“紫薇”歌喉的,绝非笔者一人。然而,最近听说赵薇、林心如都出了自己的新专辑,而且销售业绩不断攀升,令不少专业歌手刮目相看。愕然之余,笔者不禁暗暗佩服投资老板的眼光。如今社会,有名就有利,名气好似摇钱树,精明的商家早已摸透了其中的规律。
无独有偶,某世界体操冠军退役后宣布将进军歌坛,在其告别体坛的专场晚会上,我曾有幸聆听了他的演唱,结果大失所望。他的歌声让人不自觉地想起了沙哑吵闹的鸭叫,与其在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浑身不自在。尽管如此,却偏有不少人附和吹捧。于是,某些所谓的名人因此而自我感觉良好,似乎“一俊则百俊”。事实,也是如此。盛名之下,财源滚滚,世人只有惊羡的份儿。更有甚者还铮铮有词:“都什么年代了,看不顺眼一边歇着去,什么德性!”我等无名小卒竟一时语噎。
还有一事更让人唏嘘不已,这就是曾在某省省城里闹得很厉害的“铲字风”。想当初,胡长清位高权重,闻其名如雷灌耳,于是乎,求字者趋之若鹜,谄媚之徒比肩接踵,生怕高攀不上。到后来,胡长清东窗事发,身陷囹圄。“一朝事败声名恶,字随人臭掷茅坑”,当初的索字者此刻已是后悔不迭,赶忙爬上爬下,狠心铲去重金求来的“墨宝”,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世态炎凉的不常,名声好恶的差别,由此可一斑。这一“请”一“铲”说明了什么?在此,我们不难想象那些求字者前恭后倨的可笑心态,也从中掂出了些许名利在人生之中的份量。
最近,在报上又看到一则消息,说是陕西有一位农民,经常将别人写的文章署上仝平凹、莫言、陈忠实等名家的名字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投稿,发表率很高。为了获得这些稿酬,他“艺低人胆大”,竟然将陕西作协的地址写成他家的家庭地址,两年不到时间,他便因此收获稿费十多万元。面对这一惊人的数字,众多专业作家也自叹弗如。此人如此拙劣的骗术之所以屡屡得逞,原因何在?无非是因了“仝平凹、莫言、陈忠实”等光闪闪的名字。按道理,报刊杂志对此应把好关,虽说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确有那么一些编辑一见名家投稿,便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崇拜感,岂敢质询?也正因为如此,才给假冒者们造成了可乘之机。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笑话:一位老作家酒后乘兴,作了一首小诗,随即寄给报社,次日即被刊发。后来,编辑在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老作家,便聊起了这首诗,动情地说:“这首诗写得真是好极了,可就是太深奥,让人看不懂。”老作家笑了笑说:“说来惭愧,寄出诗后,我也认真地读了一遍,竟不知所云,本想索回,但已刊发,也就作罢,真对不起。”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类似事件仍在各地不断上演,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只看名气,不计实力;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种种现象让我们既悲愤又无奈。
说了这么多,“名利”也有话要说了:都是你的错,轻易爱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