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皿》赏析
阿毛:女。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2009-2010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为水所伤》、《至上的星星》、《我的时光俪歌》、《变奏》,中短篇小说集《杯上的苹果》,长篇小说集《欲望》、《谁带我回家》,散文集《影像的火车》、《石头的激情》、《最美文·阿毛卷——苹果的法则》,诗文选《旋转的镜面》等。代表作有《女人辞典》、《爱情教育诗》、《午夜的诗人》、《多么爱》、《取暖》、《如此不忍》、《玻璃器皿》、《孤独症》及著名的争议诗《当哥哥有了外遇》等。作品曾入选百余种文集、年鉴及感动大学生的读本。荣获“《诗歌月刊》2007年度诗人奖”、华文青年诗人奖、中国2009年度最佳爱情诗奖,等。
2010年爱斐儿摄影
《玻璃器皿》
它的美必须空着
必须干净而脆弱
明亮的光线覆盖它:
像卷心菜那么舒慵
或莲花那么圣洁的样子
但爱的唇不能吻它
一颗不能碰撞的心
被聚焦的夜半之光
华服下的利器
坐不能拥江山
站不能爱人类
这低泣的洞口
这悲悯的母性
你们用它盛空气或糖果
我用它盛眼泪和火
名作赏析
这首诗阿毛创作于1990年,原载于《人民文学》2010第七期。后收录于2010年6月出版的诗集《变奏》中,作为单独的第六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是一首即兴创作的诗歌,是阿毛在偶然一次博客中发现了这尊玻璃器皿,当时给她的感觉是视觉上的惊喜和内心忧伤。同时,也是那种她喜欢纯情的颜色,看起来如一颗卷心菜和一支莲花,给人一种慵卷舒心,优雅高洁的样子,而且脆弱的不能触碰。于是,灵感在诗人的脑海里形成,一下子敲出了一组文字,几乎是一气呵成。
“玻璃器皿”在现实生活中是我们常见的,也是常用的器物。而眼前的这尊器物却与众不同,给诗人一种感触,这种感受可以上升到一定的母性高度。诗人借用这空灵剔透的器物来表达一种现实的情感。“玻璃器皿”又怎样表达出来呢?诗人给出了二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是空着,不装任何东西。另一个是必须是干净而脆弱的。美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超凡脱俗,而且给人一种神圣不愿去打扰的感觉。而诗人眼前的这尊器物无疑是符合美的境界的。诗人在这里把器物不单纯看作物化的东西,而且还赋予了精神物质的象征。只有不装世俗的东西,人心才能净化,这是一种佛化的美,这是第一小节诗人给予我们深层的含义。
诗人第二小节,从“明亮的光线覆盖它”至“一颗不能碰撞的心”。此节诗人以一处俯瞰的立体角度,欣赏这件器物,又以一个绘画家的眼光剖析这尊器物。当一束“被聚焦的夜半之光”笼罩到这件器物时,这种内外之美真正体现出来。“像卷心菜那么舒慵”;又像“莲花一样圣洁”。
“卷心菜的舒慵”是一种静闲的生活外在美的写照。诗人可以在卡瓦菲的诗集里获得灵感;可以在费尔南多的“一个人独自心碎,一直是更好的忧伤”的诗句中得到安慰。“像莲花那圣洁”这是一种内在美的观照。莲花是高洁的象征,是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诗人的品质充满着热情和伤感的二重性,她的内心装的是泪水和火。然而她的心又是衰弱的,犹如一种易碎的器皿,一旦不小心触撞,就会有粉碎的危险。只有诗才能给诗人坚强,只有诗才使诗人走出阴暗、孤独和寂寥。她用其余生创作出无数动人的诗句。她说“我写下一个字,又一个字,已不再是温柔的泪水,是一粒,又一粒令人惊叹的宝石”(《时间之爱》)。“把日子过下去,如同把一首晦涩的诗写完,并慢慢地读出味来”写作成了诗人的全部生活。
诗的第三小节,从“被聚焦的夜半之光”至“这悲悯的母性”。这是全诗的核心内容,是全诗最出彩的地方。这小段诗人把它上升到两性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男人为何可以拥有江山,女人为何不可,这是一个社会男女平等问题,反映了诗人作为一个母性,虽有“心怀天下之意,却不能拥有天下”的遗撼。作为一个爱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当然诗人更是传统的,“几次爱,一次婚姻,一个孩子,若干本书”这是她的生活。
诗的第四小节,“你用它盛空气和糖果,我用它盛眼泪和火”。对一般女性而言,内心装的是物质或财富,而且装不下精神的东西。而诗人比其他女性多了一种责任。她不仅要装下传统女人所承担的责任,而且还要像候鸟一样寻找方向。“蛰伏夜半,向美而去”成了她的观照。
纵观诗人阿毛的诗作,她是一个集“个体经验与女性意识和公共知识很好融合一起”(评论家张清华言)的诗人。她对“人性的洞悉,她的语言深度,她所坚持的艺术理想,却令我们感动录然起敬”(评论家陈应松言)。
我们从阿毛的文字里感触到了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性诗人。她的柔性的外表下,是坚硬的性格。这种性格让她的诗作很有力量。爱与生命是她诗作的重要主题。爱诗歌,爱余生,这是诗人追求的永久福份。我们预祝她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以食读者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