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走马塘
也许是读书人的缘故,很喜欢古文化以及一切和它有关的东西,从古卷旧籍中翻出一些前人的典故,想象一下他们生活的样子,那是一种很美的享受。当然,我不是考古学家,所以不会专去城墙跟刨出宋瓦清砖,然后寻根溯源,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所有的历史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不可能准确无误地还原,所以我从来不去探求历史的本真,倒是传说更令人想象和神往。
我喜欢去前人生活过的旧宅、书院以及楼宇,在那里每一片瓦都可能是一段故事,每一棵树都可能是一个传说,在那里还可以嗅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宁波走马塘村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它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茅山村。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当年江苏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遂成为今走马塘人的祖先,至今已传38代。自古以来,古村人民耕读繁衍,人才辈出。从走马塘走出152官吏,其中4位尚书、76位进士、111名国学生、庠生、廪生,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
一个小村,能够走出那么多文人名士,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值得追忆,也值得我去发掘。终于,我不能再等待,我要掀开这一页仔细地读它,我要探寻它何以能够培养出那么多进士庠生。
带着追寻答案的心态,我从宁波出发了。
由于来得晚了,从市区开过来的632公交车经过曲折颠簸来到茅山村便不再往前开。下了车我便打听去走马塘怎么走,一位憨厚的中年男子很热情地告诉我,只能乘坐摩的前往,并问我是不是去旅游,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告诉我可以乘他的拖拉机前往,他就住在走马塘村。他所说的拖拉机其实是农用汽车,坐上去完全没有拖拉机的颠簸感,车子在一条小河边停下,顺势走过去就是走马塘。
那是一个群集的村落,四周是成片的农田,广阔且辽远,看不到一座工厂。村子的前面树立着一个很大的门楼,上书“中国进士第一村”,有数条小河从村子正中穿过。田野里晚稻已经收割完毕,农人们在忙着栽种席草,浅浅的席草根抛在盛满水的农田里,他们弯下腰分开席草一棵棵地栽到水田里,有些像我们家乡的插秧队。远处成群的鸭子在水中追逐着啄食,两边各站着一位手执竹篙的赶鸭人。再远处,青烟袅袅,那是农民们在自家的田里点起的稻草杆。
我好象突然明白了村里有那么人能够成为成就功名的一部分原因了。这么一个幽静的村子,完全没有城市的浮华和功利,恬静自然,正是读书的好去处。
早晨起来,坐在小河边或来到田野的小道上,路边的小草身上略带些许晶莹的露珠,徘徊其间放开喉咙或吟读《诗经》,或背诵《春秋》,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远离了城市,心中没了烦躁也不再有追名逐利的浮华,每天就在这里享受晨露,品味灿烂的中华文化,于是他们渐渐地饱读了诗书,以后再出去求取功名,一切似乎都那么顺理成章。他们一个个地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了全中国,走进了中国的历史。
我一直以为,作为中国进士第一村,一定有高高的围墙隔开外界,里面包裹着豪华宏伟的建筑,因为这里毕竟出了那么多高级官吏。中国的官吏大都热衷于修砌自家的宅院,连祖上的坟墓都要修得比村民的房子气派一些,以彰显不同于民的显赫身份,古往今来大都如是。然而在这里我没有看见城墙,小村完全与农田自然相接,融为一体,想必古代的村民们忙来耕田闲来读书,耕读传家。
顺着门楼进去又是一条横着的小河和一条竖着的小河,加上我顺势而来的那条,数条小河纠缠着,不远处一堵高大的墙上面刻满了自宋朝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文人吏士。
正对着门楼铺散开来的是联排的古楼,楼并不高,青砖尖顶,侧面山墙是一级级依次而下的梯形结构,典型的宁波建筑。一条池塘从联排楼前流过,水里盛满了碧绿的睡莲和绿藻,还有枯萎的莲梗,可以想见夏天这里一定满塘的荷花。
村民告诉我这里可以随便看,于是我推开了一家大门,立即呈现了古色古香的土楼,除墙体是青砖,其他全部是木质结构,四根朱红色的木柱支撑着走廊,走廊里面吊挂着数个红灯笼,一切是那么的原始自然,没有一点雕饰的痕迹。顺着木梯可以进到二楼,但那是人家的住处,我只能止步在楼下欣赏,这是唯一的遗憾。所有的院子是相通的,顺着一家就可以走完整个村子。我一直试图解读他们频繁考中进士的命门何在,所以挨着众多院落一家家地寻觅。
在靠近村子中间的一个挂着“医”字的独立小院,一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院子里有一个小水池,环池有一条曲折的小道,正对水池的是一座两层小楼,左边则是一层的平房,院子长满了各种树,清幽而整洁,简直就是小型的园林。进到靠近水池的一层平房里,里面放着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尊位的墙上一副对联写道“延年益寿,妙手回春”,左边放着一个药柜,显然这里是一个看病的地方。越过水池,顺着木梯上到二楼,里面同样的一桌二椅,四面朝向的窗户使光线可以很好地透进来,显然是一个读书的理想之地。正看的兴起,拍照的人告诉我要锁门了,这里平时是不开的,今天为拍婚纱照才开一会儿,被我碰上,比较幸运。
沿途也见过几个不开的院落,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幽静小院,想必是他们的书房吧,于是我似乎又有了另外一解。在这种幽静的院子里,无论是站在院中还是立在楼上,读诗诵经又有谁能够打扰得了呢?!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有谁不愿意净化自己的心灵呢?!
按理说,像他们这么显赫的家族修建一座城墙用来保护自己应该不算什么难事,所以我一直在找寻,但是走完了整个村落还是没有看见环绕的围墙,也没有找到深宅大院,前后吞吐的小楼错落有致但古朴简洁,这大概是他们能够成就功名的又一缘由吧。
修建城墙,隔离了外界也囚禁了思想,把自己拘于方寸之间又怎么能够心怀天下呢,假若那样,便没有了历史上的“中国进士第一村”,没有了这近似小城的传奇村落。
村落的原貌也保持的很好,还没有被开发商们整蛊,只是在各家门前安装了一个电表和一个广播。广播上面有开关和音量调节按钮,里面传来播音员温柔的声音,间歇地飘来清扬悦耳的音乐,村民告诉我这里早中晚各播放一次,她还问“你们那里没有啊”,看来他完全不知道村子以外的世界。古村子显得很悠闲,没有外出劳作的人们有的在小河边浣洗,有的在打麻将,有的在看晾晒的稻谷,有的在听着广播,有的在河中摇着船儿捕鱼。
离开时,疑问似乎依然存在,然而分明已经得到了解答。
心静了学问才能做得深,心宽了路子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