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更多的“衣加衣”
社会需要更多的“衣加衣”
导语:2011年11月初,在微博上,一个名为“衣加衣,温暖行动”的微公益行动在网友中间流传开来。此行动号召大家收集自己的旧衣服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和老人。很快,此消息被网友们推广到了大江南北,全国已有60个站点,分布在23个省市,且每天都再增加。许多明星、大型服装企业也纷纷加入了这个活动之中。人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上自己的衣服,传递自己的温暖。
关怀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山区的人们正在贫困线上挣扎。那些地方的人们生活在大山的里面,每天靠微薄的务农收入度日,那里的孩子去上学需要翻山越岭,上学只能坐着破损不堪的木板凳听课。由于穷困,寒冷的冬日也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去翻越崇山峻岭,上课的时候或许一阵寒风吹进教室就可能吹坏他们的身体。他们非常需要一件厚厚的大衣,一件大衣不仅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体,也是给予了他们更多对未来的憧憬。
自从微博发布了为贫困山区捐献衣物的行动消息之后,立即得到了广大网友的鼎力支持。许多地方成立了中转站,各地网友捐出了自己的旧衣服,卡车拉着这些衣物前往了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贫困山区,那里的孩子们穿上了这些各地送来的大衣、裙子、鞋子,每个人都欢天喜地,志愿者们帮助这些孩子穿上了衣服、鞋子,脸上露出了笑容,来自城市里的人们为这些山区的孩子送去了自己的温暖,内心充满了幸福。在这个时候,人性与生俱来的冷漠早已变了质,换来的是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人们通过网络的平台以及自身的实际行动传递着关怀这一永恒的主题。
关注“衣加衣”,也关注我们身边的事
通过人们的举手之劳,山区的孩子得到了温暖。同样,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充满了各种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以给予别人帮助的行动。老人摔倒了,我们去把他扶起来;小孩子出车祸了,我们赶快打120请求救援。然而现实中,一位八旬老人摔倒街头,没人去扶,有人甚至“善意“提醒“别去扶”;一个2岁儿童相继被两车碾压,路过的18个路人视而无睹,毫不在意。将这些事情和上面所说的“衣加衣”活动相比,无疑是给了再为活动高兴的人们一记响亮的巴掌!为什么同样是给予别人帮助,为何捐献衣物就这么热烈,伸手搀扶就这么难呢?人们也许会回答伸手去搀扶可能会被那人敲诈勒索。的确有这种可能。可当我们面对的事一个八旬老翁,或者是一个两岁孩童,难道就没想过他们还有什么能力在到地之后仍然施行敲诈呢?
人性冷漠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已经看惯了习以为常的冷漠的事,做了习以为常的冷漠的行为,这样自热而然就将冷漠当成了习惯。其实我们人的天生就带有了冷漠的基因,再加上后天的惯性,自然而然就导致了对于冷漠的习以为常。人们对于“衣加衣”活动的关注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于弱势群体关怀的热情并没有消失,但曾经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个人的不幸却没有得到人们太多的在意。
帮助他人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此次“衣加衣”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都市里生活的人们透过网络这一平台了解到了山区人们生活的疾苦,纷纷做出了帮助他人的行动。这时或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联想:如果类似的活动能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类似活动中得到益处,人们消除冷漠,互相帮助,和谐共存,那岂不是很好?这的确很好,但现实却远没达到这样的期望。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依旧比比皆是,人们往往碍于自身的心理作用或者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别人遇到困难之时,还是只有冷眼旁观,即使很简单的伸一只手搀扶也变成了一种受困者的苛求与祈望。“衣加衣”的活动因为全社会的努力,才使得活动能顺利的进行,山区孩子们才躲避了严寒的摧残。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温馨暖人、友爱互助的环境。
结语:目前“衣加衣”的活动因为春运的原因暂告一段落,以后此项目将要如何进行,组织人员正在做相关的研究。相信“衣加衣”关爱山区孩子的活动还会继续,它不仅只是一项捐助活动,更是代表着一种关爱,一种帮助,一种温暖。如果我们社会中能存在更多的“衣加衣”,相信即便有再寒冷的冬天,也不会冻结我们内心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