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二十三)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二十三)

2013-10-23 23:29 作者:北吹 阅读量:3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今天我要回忆,在我参加工作后的那段集体生活,那是一段既有趣,又值得回望的时间,因它给我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虽然我当时参加工作时只有13岁,但除老师傅和从组织合并进来的人外,其它的同事也都在17岁-20左右,用现在的话说,有些在他们参加工作时也都是童工,有几个本镇的同事分别是在,1957年和1958年未满16周岁就进的单位。

那时在整个镇上电还没有普及,除街上的照明用电和各集体单位的照明用电外,根本没有其它电器的东西,就连居民也只能在晚上点油灯照明,如果那年代的人直接看现在人的生活,他们会认为现在的人是在天堂里生活。

当时就这点照明用电也只是,镇上的所谓“电厂”一台20多马力的老式内燃机发出的电,由于发动机经常坏,故一到晚上会经常发生断电的事,直到1963年后照明用电才正常,居民也能用上了电灯。

在我刚进单位时,老师傅们就问我:“看你长的样子就不配学打铁,你干么不学另外的,偏要来学打铁”还对我说:“360行业中打铁的苦是排在首位的,解放前就有打铁,摇船,磨豆腐之说,而且称干这些工作的人都是“鬼”,一是由于干这种活太脏太累,二是每天起的早,天还没亮就要干活”我当时说:“既然360行里有它,那就的有人去干,身上脏,是你们下班后没把自己洗干净,这样人家当然要说像鬼了”也有人说:“洗干净干吗,今天洗干净了,明天就又脏了”我不可理解的说:“照你们的说法,吃好饭,碗也不用洗明天还要吃,吃了再洗多麻烦呀!”

我写这些只是想说,当时有许多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有一种很强烈的自悲感,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太深,不想去改变它。但随着时间的进展和受到我们这代人的影响,他们也慢慢的改变了形象,下班也穿上了干净的衣服,当然六十年代初还有一个原因,是物资太少太紧张了,那时每人每月只能凭票买到一块肥皂。

在我刚工作的那段时间,最难忍受的还是吃不饱肚子,虽然打铁算是重体力劳动,定量是(学徒工)每月36斤,但由于没有菜吃,又没有油吃(每月每人二两油,十六两制)常吃好不久就肚子咕咕的叫起来,我记得那时早上吃三两稀饭,再买一分钱在油里炒过的盐,或直接在稀饭里倒一点酱油,中午和晚饭吃半斤米饭,由于下午食堂四点吃饭,故一到晚上真是饥饿难忍,难以入睡。

我记忆最深的是单位的一个同事,他由于丢了5斤饭票,后来整整的吃了5天的胡萝卜,而且他每天还要不停的举动那十几斤的大铁锤,把铁块锻打成一件件农具。

在他成家后的日子里,我去他家玩,说起这事并问他:“你还记得吗?”他说:“这种事永远也不会忘记,因那种事和苦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由于1961年是,三年自然灾害中最困难的一年,也是食品最少的一年,故那年胡萝卜要卖四毛一斤,就农村里拿出来卖的一种当地叫“洋芋头”的腌菜也要八毛一斤,当时每月能挣四十几元工资的已算是高工资了,家里孩子多的也就靠这四十几元钱来生活。

但也就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看到墙上大跃进时留下的画“妈妈养的猪800斤”亩产水稻双千斤。(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二十三)》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