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里―天水
天水得名,缘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距今两千一百多年前的汉武元鼎三年,盛夏酷热炙烤,禾田生物大面积干枯,穷苦的劳农焚香祈求神灵降雨,解救这一片泱泱田池地域。或许是诚心感天动地,终于在有一日的夜深澜静之时,雷鸣闪电狂交声巨,地动山摇。在一阵阵“轰隆隆”的巨响过后,大地裂开了,只见天上的河水,一落千丈倾泻而下,刚巧注入了裂开的地缝,像极了九天银河落入人间。
风雷闪电终于平息了,狂风暴雨过后一连数天和风细雨,将一个干旱如火焚烧的地方滋润的像翡翠一般夺目,水光灵灵。随处可见汪汪水潭,或是涓涓溪流。一棵棵小草绿了,杨柳青了,颓废的荒山即刻青翠苍秀。是清清泉水,呵护哺育了片片绿洲。汉武帝听此“天河注水”的传说,十分高兴,下旨在汪洋绿洲湖旁,筑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设在这里,名曰“天水郡”,天水得名故由此而来。
麦积山风景篇章
列入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便是坐落在天水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垛之状,故以“麦积山”命名。
麦积山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石窟始建于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开凿均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迭,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栈道相连,环环相扣。
麦积山石窟以险着称于世,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而行,初次攀登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定觉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此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似神功。”。
石窟塑像神态逼真,各不相近。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尊以“东方雕塑陈列馆”之誉,传扬海内外。
重点洞窟编号为37窟,龛内塑坐佛一身,右侧一肋侍菩萨。佛高2.10米,顶作平螺旋髻,面形方圆,着通肩架裟,善跏趺座于方形座上,中路踩半圆莲台,体躯健美,神态安详。右肋侍菩萨,高1.85米,顶蓄高髻,戴华髻冠,面容丰满,形体修长,双手自然交叉于胸前,姿态优美。
编号为142窟,窟内塑三世佛及菩萨、弟子。壁画又有贴影塑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内容最丰富之一。
麦积山周围风影秀丽,山峦上密布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更是郁郁葱葱。山顶极目远眺,千山万壑,重峦迭障,青松似海,云雾朦胧,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汇成一幅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图”。若隐若现如仙境一般的美。
人文始祖伏羲篇章
人文始祖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看似严厉怪状,眼神却温含慈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人王。他生在天水,并在这里创推八卦,教会人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院落古建筑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古楼,来鹤厅共座。沿纵轴线依次层层推进,庄严雄伟。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考察天水时,将天水定为伏羲故里。
也是从1995年的第一届伏羲文化节起,每年的农历5月13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侨胞、游客云集这里,参观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寻根祭祖。
风味小吃篇章
呱呱是天水独有的小吃。以原料可划分为荞麦呱呱、冰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等,其中最受欢迎的自然是荞麦呱呱。天水呱呱的特点,满碗流红,口味酸辣,吃食咂舌直冒汗。
面皮亦叫酿皮,金黄透明的酿皮,加上油泼辣椒、精盐、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配上一小撮青菜,油浓汁足、色鲜味美、凉爽可口。酿皮吃法多样,即可主食又可当菜肴,可凉可热,四季皆宜。
浆水面是以浆水作汤,用葱花、蒜片、红辣椒、精盐炝锅,并配以韭菜的一种面条。浆水面具有清热解暑、解除疲劳、恢复体力、降低血压之等等功能。清真碎面在食用时,在煮好的碎面上淋上臊子,加上一撮香菜,调上香醋、食盐、油泼辣子、味精,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甜醅子亦叫酒醅,甜醅性温,酒香四溢、爽甜可口、四季皆宜。
眷恋美丽的家乡—天水
最动相思是故乡,故乡万物世无双。沉醉在流连往返的眷恋中回不过神来,仿佛此时此刻不是在舞指敲写,而是置身于熟悉的街街道道,那么地真实,只要伸手便可触摸。
生在天水,长在天水,而今却是相隔千路之远,但它一直一直珍念在我的心里,从不曾走远,从不曾遗忘一分半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