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伪城市化”:显于土地 藏于政绩

“伪城市化”:显于土地 藏于政绩

2013-10-24 03:20 作者:雨歌潇潇 阅读量:27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11月22日,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表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城市化进程滞后,造成大量“伪城市化”农民。(见《京华时报》2011年11月23日)这一信息,来源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最高层,非但严肃,而且权威。由此可见,“伪城市化”现象不容质疑,“大量”一词则说明此现象由来已久,同时涉及范围极广,程度亦深。

其实,关于“伪城市化”,最显性的表现应当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抛荒的土地,一是大量无所依附的农民,也就是所谓的“新市民”。面向农民征地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土地财产市场价值补偿农民,名唤征地补偿;一种是国家对被征地农民进行失地救助和长远生活保障,名唤征地安置。有关土地的大量闲置,可能事关国土部门,甘副总督察居然没有言及。他只是坦承,被征地农民安置,应在征地成本中加大。我国征地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农地城镇化过程中造成农民城市化进程滞后,造成大量“伪城市化”农民。现在进行人口统计,居住半年以上即按城市人口统计,事实上没有享受市民待遇。接着他进行了一番分析,认为根源之一在于:当前征地矛盾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忽略、漠视征地法律程序,造成耕地快速减少,牺牲农民利益。应当说,这番分析很有针对性,完全符合征地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现实。

近年来,出于一种扭曲的政绩观,某些地方政府在编织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年度目标时,热衷于“快、大、奇”。更有个别地方的党政主要领导,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注重本地客观条件,只求眼前政绩,只求一时痛快,脑袋一热,胸脯一拍,几百万、几千万乃至几个亿的工程都敢上,几百亩、几千亩乃至上万亩的土地也敢圈……这种缺乏周密考虑,缺乏科学论证的“拍脑袋工程”,最终都走不出轰轰烈烈开局、冷冷清清杀尾的怪圈,空留下一片又一片抛荒的土地或是长满杂草的耕地。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严重滞后,“伪城市化”农民随之大量涌现。这一类农民虽然有关部门已迫不及待地将其列为新市民,并且将之作为城镇化率的数据层层上报,以示当地政绩突出。然而究其“伪城市化”实质,这一类农民充其量只是数据上的“新市民”,实际上并非真市民。除了甘副总督察所说的“没有享受市民待遇”外,其文明程度、职业特长等一系列指标都远未达到市民整体水平。

于是,化解痼疾的处方切切不能单一。既要下狠心扭转不良的政绩观和价值观,更要从上而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鉴于目前非法征地往往涉及多种责任,既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也有刑事责任的现状,为便于认定和实际操作,对非法征地给被征地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可考虑按照侵犯财产罪来认定,追究相应刑责并要求赔偿。与此同时,将被征地农民城市化作为改革重点,商业开发类征地,应切实做到按市场价补偿,或大力提高他们的失地补助和长远生活保障经费。为长远计,应出台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系列优惠政策,让他们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特别是在子女就学、技术培训、就业上岗、医疗保险、养老救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他们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生活来源!唯有多管齐下,方能标本兼治!否则,“伪城市化”现象将难以杜绝!

(速作于2011年11月23日,已发表于2011年11月24日《经济晚报》)

相关文章关键词

《“伪城市化”:显于土地 藏于政绩》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