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二十六)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二十六)

2013-10-23 21:18 作者:北吹 阅读量:32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里的工人并不多,但人员结构却很复杂,由于1954年大城市公私合营后,小城镇的小手工业也在1956年组织了起来,我们铁器社也就是在那时成立的。

虽然在1958年时曾和木器,五金三个单位合并为了机械厂,可是在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又拆分开了。我进单位时也正是各单位在分争财产的阶段,我记得当时为一只墙上的挂钟而大家吵闹了几次。

解放前的小手工业都是有帮派的,我们单位就有“京帮”(南京)和“锡帮”(无锡)的师傅,我拜的师傅就是“本帮派”(也就是本地人)因小手工业都要先拜师后才学艺的。

我听老师傅们说:解放前当学徒也是三年,(解放后也延续了这个传统)但在这三年里除学艺外,还要帮师傅家干一般的家务,像带师傅家的孩子,早上给师傅倒马桶和夜壶,给师傅买酒买烟,连吃饭时都要最后一个自才能自己盛饭,因要先给其它人盛好后才能轮到自己吃,但吃好后还要去洗碗,故当学徒的吃饭都练的很快,怕吃的慢了而吃不饱,因大家都吃好了,你还在吃大家会说你的,我想可能师傅叫你去做这些事,是让你今后走出师门能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听老一辈的说:他们有些当学徒时也在十一二岁,当然师傅家对待学徒也像自己的半个儿子一样看待的,在学艺上非常严格,如师傅在教你几次,但你还学不会时,可能师傅的榔头柄就会砸到你的头上,我上面的师兄我就听说常被师傅扯耳朵,我见过我上面的师兄,他是单位组织起来时从师傅家一起来的,但他在三年自然灾害精简人员时,被动员回老家了,从那时起我再也没见过他,就连我师傅1978年去世时他也没来。

学徒三年满师后,是还不能出师门的,要在师傅店里干三年,这叫“帮师”其实这是师傅看你在这三年里学的怎样了,能否出的了师门,出门后会不会给师傅家?面子。

如师傅在这三年里把你学的手艺认可了,那你愿留在师傅那里或自己去闯都可以,我听说也有出不了师门一直在师傅店里干的。但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师傅自己家的孩子,决不会在自己店里学艺,一定要去别的师傅家学艺,只有在外学会后才能回家干,这可能是对自己家的孩子很难严管的原因吧。

我们单位的那些外帮派的师傅,也就是在外省学艺成功后,在闯荡江湖途中来到了新仓地区,并被组织在了一起,但也有父子一起进单位的,但那些都是本地帮的。

在那些岁月里我听说了和目睹了许多有趣的事,同时也感受到了外帮来的师傅吃苦耐劳精神。有一次我和南京帮的一师傅打木工斧,当时斧头的定额是每班六只,那天上午我们已完成了八只,但他一个上午就去了厕所四次(拉肚子)中午我们都去食堂吃饭,但他双眼微闭无力的把身体靠在门上,不想吃饭。

我吃好饭回来问他:“你饭也吃不下,咱下午就休息吧?”他说:“再打它两只”这件事我说了好多年,我深感外帮人,来本地后的那种吃苦精神。虽然他已在本地成了家,但他的精神传统没变。

浙江地区解放前就比较富裕,本地的师傅也有靠打铁买田地的,我单位的Y某省吃俭用,农田买了好几亩,并用起了长工种地,自己还是一直干铁匠的活,但解放后由于土地多,故被评上了地主,两个儿子也都当了铁匠,由于六十年代初小手工业没有退休制度,我记得Y某在1968年才退的休,那时他快七十了。(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历史的记忆补充篇(关不上的记忆之门二十六)》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