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坚讲述“俞坚”的故事(上)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名是每个人的一种特殊符号。当你从母亲的“娘肚皮”一出生,父母就会赐予你一个姓名,然后登记户籍入册。接着在你涉及到的什么出生证、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工作证、上岗证、产权证、驾照、护照、执照、存折上,无不都要写上你的尊姓大名,这个姓名将伴其你的一生。
在我们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度里,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自古以来,我们汉族人的姓名除了“姓”氏之外,往往只用一个单字或两个组合字来取“名”的,当然“复姓”人家也就变成了三个或四个字的“姓名”组合了。但有的少数民族的“姓名”就有十几个字之多,与外国人的“姓名”差不多。
现实社会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同名同姓者,我想这大概是做父母的、做长辈的英雄所见略同吧!其实不然,主要还是我们汉族中有87%的人常常使用了“百家姓”氏,而且,姓氏大多都是按照惯例从了父亲的“姓”。人名又经常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致使人“名”用字过于单一、集中,使得同名同姓者不计其数。
虽然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但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是腰缠万贯,有的人却穷困潦倒。有的人是才华出众,有的人却是愚顽不灵。有的人成为了社会栋梁,有的人却沦为乞丐囚徒。
同名同姓者极像是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虽然失散在天下各处,却又被一根无形的脉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确实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好想知道有没有与自己同名同姓的人?假如有的话他们是在哪个地方?又是做什么工作的?
今天我有雅兴坐在了电脑前为此上网,当我在百度的搜索框中敲入“俞坚”两个字,竟弹出了不少与我同名同姓的人,我大致粗粗地游览了一番,“哇!”有的“俞坚”名气还挺不小呢!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死者为大!”我俞坚首先讲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俞坚”,他是一位革命烈士。
网上是这样记载的:
俞坚(1910--1943),原名俞鸿章,浙江慈溪市人。1910年5月2日出生于慈溪县慈城镇永明寺头倒大厅3号,童年时期在慈溪普迪学校受启蒙教育。当时普迪学校是一所新思潮较为活跃的学校,慈溪早期党员潘枫涂(潘念之)、著名左翼作家柔石都在该校任教。受进步教师的影响,俞坚也成为学校进步学生之一。
1926年,16岁的俞坚小学毕业,迫于生计,他告别亲人,去上海谋生。在上海期间,俞坚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难以忍受。当时的上海已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在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学习了不少进步书刊,不断吸取先进思想,追求革命真理,业余时间写下了不少抨击社会黑暗的日记和诗歌,热情讴歌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号召广大青年团结起来,打倒旧军阀,“创造和平世界,替四万万同胞谋幸福,争当中国的主人翁。”
1926年俞坚参加了革命。
1927年初,上海白色恐怖日益严重。俞坚秘密转移至苏州,后由其祖父(俞敬甫)设法让他辗转回到慈溪,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1月19日,国民革命军进驻宁波。中共宁波地委派共产党员赵燕荪、曹声潮(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特派员)、傅林生、郑衍文等到慈溪改组国民党县党部。23日,县党部召开临时会议,推选傅林生为县党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俞坚为宣传部长,赵燕荪为工农部长,张启国为青年部长,郑衍文为秘书长。
慈溪县党部下辖慈城、洪塘、骆驼桥、庄桥、观海卫、沈师桥、丈亭七个区党部。由于国民党慈溪县、区党部中共产党员占的比重大,除观海卫地区的五区党部外,其余区党部的活动基本上受中共党组织领导。
2月下旬,中共慈溪县特别支部在慈城镇成立,党员约11人,书记为赵燕荪,俞坚被推为农运干事,成为慈溪县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
4月,俞坚担任共青团慈溪县支部书记,并发起成立青年火花社,被公推为火花社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青年火花社以推动青年文化运动、发扬青年革命精神为宗旨,出版《火花》刊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的政治形势骤然逆转。当时宁波地区也和全国一样,反革命势力大大超过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宁波地委下属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组织活动只能转入地下,革命斗争进入了低潮。
不少党员、团员同组织失去了联系,有的因遭到通缉或暴露了面目只能暂时转移隐蔽,一些不坚定分子则先后脱离了党、团组织关系,宁波地区的党员数量从4月份的1200余人骤减到9月份的240余人;团员数量从400余人减少到160余人,党内一度发生迷惘乃至混乱。但是,俞坚和他的战友们并未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他们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了。”
1927年9月,慈溪独立支部重建并恢复工作,俞坚担任书记。
11月,中共慈溪独立支部根据《浙东暴动计划》在慈溪西城童泉宗家召开秘密会议,研究决定举行暴动,占领县城。会议推选大革命时期的县总工会纠察队长陆一道负责准备工作。会后,俞坚、陆一道等分头深入到三七市、车厩一带农村联络发动农民。
11日晚,隐蔽在慈溪乡间罗江(今属余姚市)的慈溪独支成员俞坚、陆一道、应祥甫、童杰、罗小娘等在罗小娘家里开会,具体研究武装暴动计划,决定发动200多农民分3路行动:一路包围警察局,收缴武器;一路包围县政府;一路袭击驻慈溪省防军夺取枪械,一举占领慈溪县城。
因被坏人告密,第二天清晨,俞坚等5人均被国民党驻慈溪省防军逮捕,枪支也被搜去。慈溪独支遭到破坏。后来除童杰、罗小娘就地保释外,俞坚、陆一道,应祥甫3人被解往杭州陆军监狱。
俞坚被捕入狱后,判刑3年,被关押在陆军监狱普通反省院。俞坚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虐待,但与敌人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1927年冬,俞坚参加了狱中的两次绝食斗争,被改判加刑为10年。1930年五一二斗争中又因奋起反抗敌人的虐待和迫害,要求改善狱中生活待遇,被敌人用藤鞭狠抽,当时一起被狠打的有十几个人。
1930年春,俞坚等政治犯在与监狱当局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通过秘密串联,建立了中共狱中特别支部。这个特别支部,组织特别严密,并不是狱中所有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能参加的。凡被捕后否认自己是共产党员,或正在辩诉、上诉的共产党员,一般暂不吸收。
1930年8月27日,国民党浙江反动当局,为了报复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武装暴动,对浙江陆军监狱在押政治犯进行了政治迫害,省委书记徐英、省委军委书记杨晟、团省委书记裘古怀等19名政治犯接连被押往刑场。
这在政治犯中既引起悲愤,又引起了恐慌。当时,狱中支部曾得到卓兰芳的指示:“监狱斗争应该发展为破狱斗争,配合各地的暴动。”
1931年3月26日,支部立即根据上级指示进行破狱斗争。当时,邹子侃任总指挥,何觉人为政委,下设3个大队。俞坚为二大队政委。因被告密,为敌人破坏,俞坚、章亮清、王日清被加判为无期徒刑。
3月31日,监狱当局将他们递解到东监五笼集中在五笼,就成为“3·26”破狱斗争后的犯人中之犯人。
东监是浙江陆军监狱政治犯最集中的地方。
自从关进“3·26”的有关人员后,东监的斗争空气随之高涨起来了。
东监五笼实际上起了领导作用。当时五笼成立了党支部,俞坚为支部成员。
支部整顿了集体生活、学习、清洁卫生;经济上实行平均主义,同时,总结了监狱斗争经验,确立了狱中政治犯三大任务:
一是自己救自己,打破敌人的欺骗,并根据外面红军的发展,以破狱斗争来配合;
二是改良待遇的斗争,反对敌人虐待政治犯,扣克囚粮;
三是教育自己,进行政治文化教育。
1932年“1·28”斗争是东监一次最大的改良待遇的斗争。俞坚和参加斗争的十几个同志几乎都挨了打,还被一个个钉上脚镣,他经常被唤出打了手心,但他们并未被敌人的淫威所吓倒,大家齐声高唱国际歌,精神依然十分抖擞高昂。
“共产党人是任何时候都要斗争,监狱中亦要斗争。”俞坚从被捕之日起就在狱中以各种方式同敌人展开斗争。虽然为此他从三年徒刑加刑为十年,又增刑直至为无期徒刑,但仍毫不在乎,从不悲观,经受了与国民党各种残酷斗争的考验,被牢友们誉为“英勇战士”。
俞坚还坚持把监狱变为革命的学校,在狱中秘密学习马列主义,有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大林的《列宁主义问题》,还有著名的小说,如《铁流》等。俞坚还喜欢文化娱乐,在笼中的娱乐会,总是由他先表演,逗得大家笑哈哈。
俞坚还非常机智灵活,把狱中特支用笔写的刊物《伊斯库拉》、《火星报》、《洋铁碗》等,经常传递给政治犯、普通犯阅读。
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就浙江被关押政治犯与国民党中央进行交涉,迫使浙江当局释放了一批政治犯。俞坚就在此时释放出狱。
1937年9月,俞坚出狱后,和邵荃麟等人在绍兴建立了浙江省文化界第一个党支部——浙江流动剧团党支部,任支部委员。
同年冬,受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委派,俞坚和中共浙江省流动剧团支部成员张三扬、邵荃麟、葛琴等人带领剧团大部分同志来龙泉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并与闽浙边临时省委刘英、粟裕同志取得联系,后经同意,决定在浙江龙泉成立中共龙泉特别支部。
特支成员由俞坚、张三扬、邵荃麟、葛琴、舒文等人组成。不久,与浙西南特委接上关系。
1938年1月底,中共龙泉特支得知各县将成立政工队的消息,即向唐巽泽(龙泉县长)推荐由俞坚组建政工队。2月8日,俞坚正式被委任为乡村工作人员训练班副主任并筹建政工队。
俞坚趁筹建政工队之际,把省流动剧团人员大部分编入政工队;考虑到本地人了解风俗、民情,有利于工作开展,又从刚结束的乡村工作人员训练班的学员中挑选了12名本地人员入队。
政工队于3月底正式组成。全队共40多人,队部设在江西会馆,下设4个区分队,每区队7—9人。队员过着集体军事生活,每人每月生活费12元,着灰色军服,左胸前佩符号、证章。设队长、副队长、干事长、会计、文书及区分队长等职。
俞坚还亲自为政工队谱写了队歌。第一句就是“这里是革命的陶冶场!”
1938年5月,浙西南特委(后改称处属特委)决定,龙泉特支并入龙泉县委。调整后的县委由傅振军、俞坚等7人组成,俞坚任城区区委书记。
为了尽快把龙泉群众发动起来,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共龙泉特支5名成员都在县政府任职:张三扬任政训室主任,邵荃麟任教育科长,俞坚任政工队队长。
特支的统战工作主要是通过唐巽泽的机要秘书徐由整进行的。徐是早期党员,在陆军监狱与俞坚认识。当时龙泉县政府的政工、文教部门完全归共产党掌握,其他人员如民政合作指导等财务部门都是唐巽泽从建设厅带来的,政治上的重大决策都找俞坚、邵荃麟等商量。
俞坚领导的政工队中大部分骨干是中共党员。在党员骨干的带动下,政工队的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政工队员深入城乡各行业、各阶层,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并配合县编审室、民众剧场、民众教育馆等单位,出版《龙泉快报》、《大家看》等期刊。
俞坚编的抗战诗文《大家来》“杀退日本兵,大家一条心”曾传诵一时。他们还编辑抗日读本,出版墙报,举办抗日画展,举办火炬游行,开办识字班、夜校、歌咏队、读书会等组织,在农村则重点宣传“二五减租”,贯彻“二五减租”政策,改选部分乡保长,推行民主政治,提高妇女地位,提倡男女平等。政工队还为延安抗大输送了大批优秀青年。
俞坚在狱中坚持了10年斗争,受尽敌人的各种迫害、折磨和摧残,身体十分虚弱,肺病时常发作,但他仍坚持忘我工作,使当时的龙泉县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党的组织发展也很快,使龙泉被誉称为当时浙江的“延安”。
1939年初,国民党制订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后,龙泉顽固派势力开始猖狂活动,他们派人打入政工队,监视探听政工队中的地下党活动,又强迫政工队员加入国民党、三青团。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同年夏,龙泉县委根据中央关于“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将暴露的党员和政工队中面目较红的同志开始陆续撤离,有的去浙南、浙东敌后,有的转入新四军。
由于当时俞坚患有肺病,龙泉医疗条件又差,组织上把他和他爱人毛晶茹(中共党员)也排入此次转移的同志之列。
1939年夏,俞坚、毛晶茹夫妇转至绍兴工作。
俞坚转移至绍兴后,经宁绍特委任命,担任了绍兴专署政工指导室副主任,以加强指导室内党的领导。
6月,又被任命为绍兴县政工队副队长。
1939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遵照周恩来对浙江工作的指示,把组织政工队,掌握政工队领导权列为浙江抗日政治形势进步的重要表现,并通过省各级党组织贯彻执行。
为此,中共宁绍特委作了专门研究,首要的是要加强绍兴三区各级政工队的领导,这样,更有利于开展合理的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1月,中共宁绍特委决定重新组建绍兴三区政工队。通过俞坚、陆飞等,陆续从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慈溪等地调来一批共产党员,并动员了大批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来绍兴参加三区政工队。
1月7日,正式成立了三区政工队。有队员48人、干部7人。俞坚担任了政工队干事长,以合法身份开展党的活动。
当时的绍兴政工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做了许多抗日救国的有益工作,发展了党的组织,培养了一批党的干部,为绍兴抗日救亡活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0年7月政工队被迫解散,经中共绍属特委决定,共产党员撤出政工队,由组织安排另行分配工作。俞坚参加了绍兴的文化救亡运动,参加了抗日文化社团,并被《战旗》杂志聘为特约撰稿员,发表了《雪耻复仇在今朝》等抗战歌词,一直为宣传抗日救亡而努力。
特别是《战旗》后20期,成了宣传中共绍属特委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地,它是一所没有课堂的抗战学校,为绍兴乃至全国,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出生入死的年轻抗日干部。
俞坚还约请了原浙江流动剧团留在龙泉的四五位同志,排练了陈白尘的多幕剧《魔窟》,观众达3000余人。这是绍兴抗战期间所作的一次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演出。
由于忘我的工作,俞坚的肺病日趋严重。
后经邵荃麟等共产党人介绍,俞坚来到江山毛鹏仙诊所治病,同时开展党的活动。
毛鹏仙是江山的早期中共党员。他开的诊所、旅社实际上是浙西革命根据地龙泉、江山等地秘密联络点之一。
俞坚在这里一边治病,一边开展革命活动,积极动员江山进步青年到龙泉参加革命活动。
1941年1月,因皖南事变等原因,毛鹏仙夫妇被捕,关押于上饶集中营。俞坚失去了既能帮他治病又能资助他生活的人,加上不久日军进犯江山,俞坚与家人颠沛流离,生活困难,病情日益加重,不幸于1943年病逝于江山城关,时年仅33岁。
俞坚留下的儿子叫俞惕生,1942年5月出生。自幼父母双亡,十六岁就踏上社会,于1958年10月参加水城矿区工作至今,属上海支边青年。现为贵州省水城矿务局那罗寨矿总会计师,中共正式党员。
俞坚的一生,是为真理冲锋陷阵、为革命奋斗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他从17岁开始投身革命,直至逝世,始终没有中断过革命的活动。他是一个英勇的共产党员,他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精神,永远是我们俞姓后人学习的楷模。
革命先辈俞坚之子俞惕生从1997年9月带着父亲遗像及俞坚1926年的日记,开始沿着当年父辈在浙江慈溪、绍兴、龙泉革命的足迹,寻找父辈遗踪遗迹的走访活动,终于在龙泉革命烈士陵园陈列室看到了父亲的遗像。经过向有关部门申请,贵州省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九日追认俞坚同志为革命烈士。
解放后慈溪人民政府将俞坚与马豪、朱洪山等革命烈士一起埋葬在慈城镇的慈湖烈士陵园。
(注:俞坚的革命事迹来源于网上百度,程丽珍、林峰所著《纪念革命先烈俞坚》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