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思情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座山比庐山更有文气了。古人喻山,分山趣,山骨,山气。所谓山之趣为水,山之骨为石,山之气当然是山上腾起的雾气了。庐山充满着灵气的一山一水都让中国的文人难以自拔。所以,庐山的自然,就成了众多文人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妙笔生花。最早,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都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中国的文人大都是理想主义,内心都充满着乌托邦式的幻想,这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尤其表露,正是这种理想主义光灿让庐山成了中国文人的心中理想圣地。公元1179年,一个叫朱熹的大学家来到了庐山,在原来旧址上重新兴建起了当时国家最高的学府------白鹿书院。他在此多次亲身讲学。由此庐山就成了当时的文人心中殿堂了。加上早期的周敦颐,他和朱熹先后在山崖云雾之间投入了哲学的沉思和讲述。如果把时态归并一下,庐山实在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之地了。
我是和心友坐车盘旋上的的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不是真的就缘于身在此山中?一路上我就好是疑问,就想,上这个让千百年来很多文人不止心结的大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一路颠簸中,在烟雾弥漫中我们就上到了庐山牯岭镇。整个牯岭镇就处在了一片云雾中,雾海中不时出现红柱绿瓦,各巨风格的一些建筑,宛若天境。在山上小住了几天,和友一起走遍了一些知名景致。来庐山之前心中就有种初衷,就想来看看历代文人们心中的理想天堂。上山才知道庐山和大多数的名山一样,到处都是熙熙攮攮的人群。也是无处不喧嚣,就连夜处庐山,也是一片嘈杂。友倒是喜欢热闹,四处走动。喜兴如色了。几天下来,我却知道,文人们心中的乌托邦在今天终究还是逝去了。现在的庐山也就是一个人们取兴游历的景地了,携友下山返程,心中还是心结不已,就还想要去下一个地方,想要再去找寻下一个心中的桃花源。问友,她亦笑笑,说“是不是那本只在梦中,亦也就在心中?”,是吗?我心中的乌托邦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