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
小学生进入高段的学习后,学生的“写话”训练,变成了作文习作训练。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呢?常年进行高段语文教学的我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摸索出了自己辅导学生作文的一条路子。其中感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师在指导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对细节描写的指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点,进行习作。
引导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观察,训练学生先说后写的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场景,老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验。课上,有的学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出口成章,有的争抢回答,妙语连珠;课下,学生们活动的场景更是丰富多彩。有的踢毽子,的同学跳绳,有的学生玩砸卡游戏,好不热闹。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同学们活动具体过程,观察学生的动作,用心揣摩用什么样表示动作的词语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学生们玩的开心;观察学生活动时的神情变化,思考用什么样的词语形容比较恰切;注意观察聆听学生开心逗笑的言谈举止,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平时进行生活片段的训练描写,让学生养成练笔的习惯,日久天长就会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对作文就会感到轻松,自然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不那么费劲了。
让学生注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特点,学会准确用词形象地表现人物特点。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其丰富的表情,每个人的表情又各具特色,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选择恰当的词语具体描述,就会把一个人物的个性特征生动形象地描写下来。譬如,鲁迅描写祥林嫂就有一段很形象的描写: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用形象的一个比喻句就把人的形象特点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用“凸”“薄”“搭”“张””细脚伶仃”几个字词,把祥林嫂的个性特点写出来了,留给人深刻的印象。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注意习作交流,让学生交换修改,互相借鉴。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看到同龄间好的作文,心里也会暗含羡慕之情。有的同学也会产生妒忌的心理,虽然这样也不好,可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上进的心理,对学生起积极的作用。让同学们相互的习作阅读中评判其他同学的作文,同时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在互相修改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样的实例有很多呢,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据记载,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
阅读名著,关注人物的“细节”描写,启发思路,借鉴好方法,领悟习作内涵。厚厚的名著都很注重细节描写。譬如《红楼梦》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就有很多,详细描写地方,作者不厌其烦地具体描写像刘姥姥选酒杯喝酒;略写的地方一笔带过像新建大观园。
总之,老师在引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抓作文题目的关键点去展开习文,肯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