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呐喊――由《“学生考试,家长监考”,好吗?》想开去
“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教育论坛网友“淡如云”在“教育教学论坛”上发了个题为《“学生考试,家长监考”,好吗?》的帖子。该帖得到了“有这个必要吗?家长监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再说了,家长没有自己的工作吗?”“本人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唉!许多学校,许多校长,就是喜欢搞点新花样,以显示自己的独特。我认为搞这些花架子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监考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应该由搞教育的专业人士担当。”“‘学生读书,家长来教’,好吗?要老师干什么!”“不现实,难以操作!”“我认为可以。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利于家长搞好家教。”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回复。
可以肯定,类似这些“反问型”、“诘问型”、“附和型”的“简约互动反馈”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对于一些新观点、新提法,应该进行深度思考,并善于挖掘其内在价值,由此引发“思想的革命”、“观念的革命”、“行动的革命”!我们要为教育而呐喊,帮教育来呐喊,并推动呐喊产生效应,出现收获。
笔者认为,“学生考试,家长监考”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理念,尽管在学校里实施可能有偏颇之嫌,但把这种理念“粘贴”给家长对孩子进行“家教量化评价”,还是切实可行的。让学生体验一下家庭设“温馨考场”、家长任“亲情主考官”的滋味,应该有利于优化家教氛围、改善亲子关系、提升家教品位、提高家教质量,为“家校合作育人”注入“一泓活水”。
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当前更多的家长只乐于为孩子“陪读”,不善于给孩子“监学”;只注重替孩子“担心”,不长于为孩子“设境”;只拼命要求孩子多“挣分”,不关心孩子怎样去“得分”;只会强求孩子“你要认真学”,不会传授孩子“你要怎样学”。所以,目前,在老师、家长的合力“夹击”下,孩子们每天都疲于奔命,对学习索然无味,全然成为“全世界最饥寒交迫的奴隶”,挣扎无望、诉苦无门、反抗无效,只能“龟缩”在痛苦的深渊里“任人宰割”。何谈“愉快教育”?“自主教育”?“成功教育”?“素质教育”?!
诚然,上述“悲剧”的发生,与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还没触及“疼处”、还没有“伤筋动骨”有关,但也与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自身的教育思想因循守旧、裹足不前有关!我们宁愿造就“高分低能”的“知识容器”,也不愿领受上级、同行、亲戚、邻人“既然你们在搞素质教育,既然你们培养的是‘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充分张扬’的人才,为什么你们培养的不少‘人才’都成了‘考场’上的‘败兵’呢”的“冷嘲热讽”、“狂轰滥炸”赐给的尴尬。
可以假设,如果中国的大学招生拆除了各“生源地”的“指标录取”制度,中国的基础教育将能进入“群雄逐鹿,军阀混战”的“空前盛世”,考生的应考能力将在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的“关爱”下,继续“恶性攀升”,孩子们“任人宰割”的伤口“开合自如”的程度,完全可以刷新“吉尼斯大全”中“最痛苦地活着的人”的纪录;中国的教师、家长们也一定有能力刷新“吉尼斯大全”中“最违心地摧残灵魂的人”的纪录!
怎么办?!我们的政府要抓紧开发并真正启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指标》和《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指标全面考评系统》,要坚决堵死扰乱招生的“权力门”、“人情门”,录取学生时要坚决抠掉泛滥成灾的“荣誉分”。试问,那些能凭自己的真本事获得省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谓的学生,难道还需要靠“荣誉分”拉进高一级学校的大门吗?!
怎么办?!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抓紧为自己甩掉“用‘分’排队、以‘分’管校、管理缺招”的帽子,真正把对学校的“办学评估”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素质化、实效化。
怎么办?!我们的学校要抓紧走出自欺欺人的怪圈,不要再扬“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之名,行“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之实;在评价我们的教师时,不要再仅“以‘分’论英雄,以“分”派座次、以‘分’定奖惩”。
怎么办?!我们的教师要加快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步伐,做到“育人先自育”、“助人先自助”、“树人先自树”、“强人先强己”,用我们的做人修养、专业学养、审美素养、创新涵养去启迪学生、感动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能真正走上“快乐学习、自主成长、全面发展”的“阳光大道”。
怎么办?!我们的学生家长要矫正自己的家教观,必须接受“科学文化素质不过关的孩子是‘次品’,身体心理素质不过关的孩子是‘废品’,而思想道德素质不过关的孩子是‘危险品’”的“人才成长现实”,在家教中不要再做那些“南辕北辙”、“拔苗助长”的蠢事,不要再给孩子许诺“只要你能考出好成绩,什么活也不用你干。”不要再“穷凶极恶”地把孩子“捏”成“只会学习、不会做事,只会读书、不会交往”的“泥巴机器人”。这样,无法让孩子变成素质优良、个性张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等品”!
我认为,教育是世界上最艰难、最辛苦的事业,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荣耀、最崇高的事业。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文明的张扬离不开教育的承载。要想把教育真正转化成促进人类幸福的“先导生产力”,需要各级党政、社会各界、广大家长对教育给予付诸实际行动的充分关注,更需要学校、教师的不断探索。只要不违背教育规律,不扰乱办学秩序,什么样的思想都可以出,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谈,什么样的做法都可以试!“‘学生考试,家长监考’,好吗?”这不是一个好与不好的命题,而是一个新的教育假说的诞生。假说不能用真与假、对不对、好不好评判,行则践之,非则终之,此处不可行,它境去试之。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对新理念的探究过程,就是对新概念的论证过程,就是对新行为的检测过程。把这样的过程变成争鸣的过程、尝试的过程、求索的过程,是没有什么害处的。因为这样的过程,是我们进行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
2005-01-21/15∶11收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