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今煮
古语今煮
篇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最美的风景。有诸子百家的深邃,有唐诗宋词的瑰丽,也有明清小说的广杂,然而那些流传至今的成语俗语亦是别有一番风味。只是那些古语从我们口中绽放出来,又有几人能够看清它折射出来的本意?又有几人能够明了它隐藏着的那些故事?今天我们为何不将古语煮上一番呢?
第一目无中生有
有一次我在高数课下课期间,听到两个女同学在争吵着什么,于是我就凑了过去听一听什么情况。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说:“我刚刚的那本书怎么不见了?是不是你藏起来了。”另一个同学就不高兴了:“你怎么这样?你东西丢了就说我拿的,这不是无中生有吗?”
我们不管之后发生了什么,也不管两人谁对谁错,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无中生有”上吧。
相信很多朋友都认为“无中生有”在此句中用的很恰当。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然而若是让创造了这个词的老子知道现在这个词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不知还能否淡然地说出:“无为,则无不为。”
“无中生有”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老子的经典哲学命题,是老子对天地,万物,人生的思考。天地初开之前是“无”,从“无”中生“有”,“有”了天地,“有”了万物,“有”了人生。之后,兵家的尉缭子将这一哲学命题附加的思想转移到兵法上,就成了三十六计中的一个经典。“无”代表“虚”“假”,有代表“实”“真”。“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的确符合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式。到了后来通过字面意思就成了现在我们了解到的成语。
小结:当我们顺着历史的脚步一直走下去,看到了“无中生有”的逐渐演化,自然而然地有了一个疑问“词义的变迁究竟是离原意越来越远,还是更符合现代人的思维观念?”。也许,我们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古语今煮,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附:无中生有的经典战例
东晋末期,前秦皇帝苻坚占有中国北方,他野心勃勃地想灭掉东晋,统治全国。于是,苻坚从各地强征兵员,最后征兵百万之众,向东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东晋此时,能调配作战的军队只有八万多人,不及苻坚的十分之一。十月,苻融率领的前秦军攻克淝水西岸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又把前来支援的东晋军一部困在硖谷(安徽凤台县),并控制了洛涧(安徽定远县),从而阻止了从东面来解围的谢石、谢玄率领的晋军,谢石只得在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扎营。前秦军为初战告捷而沾沾自喜,只等晋军来投降。谢石趁敌军放松警惕时,派五千人摸黑偷袭秦军大营,其主将梁成被杀,大批秦军慌乱中跳进淮水而死,这一仗,秦军死伤一万五千多人。晋军因此解除了硖石之围,乘胜追击到淮水东岸,与秦军隔河相望。秦军远远望见东岸的晋军旗帜招展、阵容严整,山下又传来一阵阵的操练杀敌声,一阵北风刮过,山野中草木被吹得此起彼伏,秦军以为那漫山遍野都是晋军,无不感到心慌意乱(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来)。谢石派使者过河告诉苻坚:请秦军让出一块地,以便晋军过河与之交战。苻坚全不把晋军放在眼里,认为晋军这是在自投罗网,而同意后退数里,以让出一块战场。秦军原本是从各地强征来的散兵,先已被“草木皆兵”吓倒,这一退,官兵争先恐后地往后跑,几十万大军乱作一团;混在秦军中的晋军“间谍”无中生有的乘乱大喊“秦军败啦!”,后阵的秦军以为是前阵在败退,转身也往后逃。晋军见敌阵大乱,乘势渡河掩杀过去,秦大将苻融被乱刀砍死,秦军失去统帅,更是慌乱,晋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苻坚带着肩伤,最后只剩十几万人马,匆匆逃回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