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人生的里程碑

人生的里程碑

2013-10-23 17:02 作者:一仓 阅读量:27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孔子是圣人,孔子之学,本之于率性之真。我们说“生之谓性”,生之最初表现,必为真,正所谓赤子之诚者。孔子十分重视乐,把礼乐并举,亦是体现了其治世理想中存真的一面,重视文化在礼治中的作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中这段记载,也明确地显现了孔子就人生理想中对美的向往。

《论语•八侑》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的终极理想,总是和道德的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在“知真”、“得美”之后,追求“至善”的圆满境界,善之中亦包涵有美,极高的人格美。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知道,孔子和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高低却是靠其自身的努力追求而有不同。上面引的孔子那段话可以说是孔子对他一生的生活道路的描述,或者说是他一生修养的过程,成“圣人”的路径,也就是孔子本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五十而知天命”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为圣人的深化过程。

“十五志于学”。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年青时应该努力学习。这是孔子学习的一个起点,而学习必须经过好、敏、求的过程。好,就是要有兴趣,就是要“尊重”前人的知识、智慧所凝结成的遗典、典章等,进而学习、研究,最终才能谈得上“好”。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要想究其真相,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一做,验证一下才知道。求,就是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在验证之后,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十而立”。对于这句评语,后人的解释有很多,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就是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这种境界的人的特点是:生活独立,情绪稳定,目标明确,奋斗不止。这种人的“立”的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等特征,在对人的生命的“立”的意识有所忽视和遗忘的今天,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只有“立”才能安身,才能承担崇高的人生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火热的生活中去。

“四十而不惑”。孔子认为,人到四十,对待人生的态度也就没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明确的了。四十岁,这是一个日影西斜的年龄,也是一个洞察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龄。现在是否应该这样理解:不惑,就是不骄不躁,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惑,就是包容一切,或者说“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不惑,就是不再盲目迷信权威,觉得人跟人差不多,许多“势”是做出来的;不惑,就是明白了人类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文明大厦,还有许多有懈可击的地方;不惑,就是“敢言”,或者叫“童言无忌”,总觉得人应当说真话;不惑,就是“承认一切都有定数”,释然地对待许多事情。当然,最大的不惑就是明白要抓紧时间做事,因为时间于自己已经不多了。

“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尤人了”,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其实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述,《逍遥游》中说,做到“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什么意思呢?“举世而誉之”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在劝你的时候,让你往前走一步的时候,而不加劝,这个劝是劝勉的劝,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在别人的鼓励和纵容下再多做一点,他说我不会。“举世而非之”就是全世界都在苛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了的时候,内心可以保持不沮丧,很平静。

“六十而耳顺”。什么是“耳顺”呢?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就是说,不论什么样的情况下,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这一定是对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方式呈现在你面目前的时候,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的这个体系能够体谅到他的体系,如果你知道他经历过怎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番谅解。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所谓随心所欲,是指一切优雅的行为都成为无意识行为,因为意识也融会在心中,也和你成为一个整体。一切美德都成为一种自然的流淌,或“为”或“不为”都十分完美,不须刻意,更不须掩饰,这已经是“圣”了。朱熹说:“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其中。”这是一与天进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圆满“至善”的境界。孔子把“尽善尽美”看成高于“尽美”,《论语》中记载:“子谓诏,‘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尽善”是说的“极好”,但说事物“极好”或“尽善”总在一定程度上和道德的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我们似乎可以说,孔子的人生境界是由“知真”、“得美”而进于“安而行之,不勉其中”的“圆满至善”的境界,即由真而美而善。

求善求美,人生境界进修之两翼。求善求美,不仅不违反人性,实亦合于人性之需求,这个需求,是对美的愿望与欣赏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愿望与欣赏的推动下,人类才不断地创造出美的世界、美的殿堂。

可以看出,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于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做到了随心所欲。

作为现时代的人,让我们等到七十年那就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在三十岁的时候,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到了四十岁的时候遇到事情能够做到随心所欲那就很好了,但愿如此。

相关文章关键词

《人生的里程碑》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