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

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

2013-10-21 22:58 作者:古心静典 阅读量:29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是被这句话打动才买的王开岭的《古典之殇》,他让我读到了林贤治或摩罗那样的灵魂。

在序的开头,王开岭引用了约翰?列侬的话:当我们正在为生命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我知道,我直到此刻还在为生活奔命。至少,要过年了,我要给我双亲寄一些钱,表示我的孝心。在这个残酷的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疲于奔命呢?

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到底要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依然呼吸着这样的空气,我们望着PM2.5惨然一笑。

“当你说爱一个人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爱这个时代,除了爱,别无选择,连敌视和诅咒亦属同样情感。”

这不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这不是先锋的姿态,我们很难对一段岁月说《上下都很平坦》。

那一年,我离家,天空中有泪水,也有雨水,我反反复复唱《伤心太平洋》、《爱一个人好难》。我捧着《诗经》,默念“关关雎鸠”,只有相思到白头。

“我的注意力将从自然细节开始,从那些曾经来过却消逝的风物开始,从那些被人类辜负的美好元素开始,从儿时的记忆和笑声开始,比如荒野、河流、泉井、水桥、城丘、寂静、黑夜、流萤、虫鸣、鸽哨、燕巢……比如农历、节气、故乡、劳动、女织、脚力、街坊、漫步、放学路上”。

从这里,我开始倾听大地的呼吸。

第一辑 再见,原配的世界

《再见,萤火虫》

“扳指一算,我至少20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我也是,甚至时间还要久,前几天还听宝宝唱“萤火虫,萤火虫满天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这样的夏夜早已一去不返了。

“天上的星星,地上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个理由”。

这样的感情,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尤其是乡村少年,谁的心里没有这一份晶莹呢?

这样的时刻,因为怀念,日子变得亲切而感动。那时会和二哥争一条席子,带个床单到场里抢地方,还有许多的童年伙伴,而今大家已各奔东西。我可能至少有半年没给在深圳的二哥打过一个电话了,要过年了,我一定要给二哥打个电话。

我决定掐断回忆,否则泪水会涌出来。前几天给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大庆喝酒死了。这让我惊讶而伤心,他比我还小。此刻,他笑眯眯的样子浮上来。而他,我将永远不再见了,祝福你,我的乡亲,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安息吧!

我提过多次萤火虫,但从未囊萤夜读。雪夜读书倒是有过,只是眼睛不足以支撑。那时停电,后来点了蜡烛接着白天读《龙城飞将》的少年岁月清晰如昨。可惜,如今,我只记得这个名字了。三十年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而我已虚掷太多。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份冷寂的闲情,这样的风雅之怀还有几人能找到呢?要放假了,我得让爱唱萤火虫的孩子试试背这首诗。

那天夜晚星星很多,我们一起仰望星空,我们共同找到一颗最亮的星星,我说是牛郎星小宝说是北极星。争辩了很久,我提议我们自己给它命名“小宝星”,小宝笑得不行。过几天,她居然给她妈妈说天上有颗最亮的星星是小宝星。我在那时也笑得不行,这很有趣。

我的心在这样的文字里娓娓而行。

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有那样的夏夜天空,我们去捉迷藏、做游戏、听大鼓、讲故事,直到夜深人静听蛙鸣。

《河殇》

“流,是水的信仰。逝,是生的本质。”

什么也不说,只去听一听《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心灵即会渐渐芬芳。

流水落花,逝者如斯。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于是,许多年,几乎是一种信仰,不停地让文字的流水洇染僵硬的日子,让阎连科《坚硬如水》的日子开始《风雅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我极喜欢的杜甫的一个句子。那一年我曾经在南京的长江边看陶行知留下的“万万死不得”,那时候只有我和我的一位同学,江水茫茫里,都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后来,让同事驾车出差,只为了看一眼那“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崔颢的黄鹤楼。那时黄昏暮色又驱车赤壁,不去想“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只有一首旋律回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没有羽扇纶巾的守候,只能一樽还酌江月。

流水之心,绕不开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是谁,还能扛起这千古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有点伤怀,打住。

《桥是水的情人》

我曾在看电影《剑雨》后写过一篇随笔《我愿化身石桥》,心中真的有爱的纯粹的渴望的性情人,哪个不愿化身石桥呢?

即使是西湖的断桥也行,但不要西湖的水你的泪。

少年时看春联“小桥流水人家,门前绿柳红花”还争执不对仗,今日还是喜欢它的活泼有致。

也在年少时桥下捉鱼,更多的是摸螺蛳。桥下的清水流过布满绿苔的石板,滑滑的,不小心就顺水漂流了,引来伙伴嬉戏不止。

只是,小河未曾流过我家门前。

学历史时,知道芦沟桥的炮火,那少年的义愤尽管有天真的成份,但那份赤子之怀宛然。

真的到了江南这十年,周庄、同里、乌镇、西塘、朱家角……这一镇一镇地走,才真正的体会那种“人家尽枕河”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怀。许多次,坐上摇橹的小船,只为体会那一份荡漾的心情,悠悠然穿桥而过,也慢慢体会“水是桥的魂曲,桥是水的情书”。

记得听蔡国庆唱《北京的桥》,那一份味道醇厚绵延,我想生活在老北京的人会体会更深吧。

如今祖国又遍地造桥,多半是高架桥。如果少出几个刘志军,这桥就是人民的幸福彩虹之桥。

还是归结到沈从文这句我心动的句子: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那些仍深爱的灵魂,请珍惜你心中的桥,心中的云,心中的酒,让它们在你心里酿成一句句诗,而这诗就是你们的爱情之桥。

写到这,我真的想去看看凤凰的桥了,更想去聆听那温柔的水,那或许就是翠翠爱情的呢喃。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海子曰: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很巧,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回了家乡,我在家乡的田野上又走了几圈,它们都被一些乡镇企业挤压变形了。我走走停停,我沉默不语。

我少年时的“场”已经被新盖的房子挤占,连坟场都要迁了,那个曾长满桑树柳树的坟场曾有我们少年时的快乐、恐惧与忧伤。那时候是相信鬼的,即使学了《踢鬼的故事》还是觉得有鬼。那时候会比赛胆量,看谁在坟场呆的时间长。今天想来那时真的是很荒唐。

于坚说: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这话不仅仅是一种感叹,更是一种深深的惆怅。我不知道,我在哪一个时间还能把我少年的故乡复原,也还原我曾经的一个梦想,当然不是《红高粱》那种。

我不希望我的故乡在我的心中只变成了一个“名词”,这让我想起兆庆写的故乡。在此刻,我对乡土可能才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乡土,走的远了,可能才更能体会那种情感的力量。我祝福他越写越好,它不仅仅承载着他写作的梦想。

《古典之殇》

我一直迷恋唐诗宋词,至今不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在月下我们才能和古人一起温一壶月光下酒。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没有雪的冬天,还有人独钓寒江雪么?还会有那种丰沛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怀吗?

瑞光兄说他那里大雪,这真好,愿他能重拾“开门雪满山”的诗境。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我去了,那时远处的水几近干涸,只能孤单的桥。有电梯,没乘,自己爬上去,在心里守着那一份诗意,有点自我安慰,但也只能如是。

有谁还能在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么?

“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谁能够呢?季羡林算吧,梁思成也算吧。无论建筑或文学,只要内心仍能守着一份古典,能以“三字经”的方式让我们祖先的古典薪火相传,我们就仍可以充满期待。

相关文章关键词

《 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