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影响美丽心灵的障碍
一个人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他人,取决于他如何看待自己。自我理解是理解外部世界与他人的基础。由于在成长的历程中所受到的种种影响,我们在自我理解方面总是存在各种障,这些障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这些障碍。
缺乏价值感。缺乏价值感实际上就是缺乏快乐感。而快乐感又有不同的层次。快乐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价值。快乐而有价值的事情才会使我们产生真实的价值感。价值感来自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自己的付出所进行的评价。所做的事情对他人是有价值的,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要,一个人就会觉得发自内心的快乐,就会产生很强的价值感。
总爱抱怨。很多人往往很容易对自己所在的环境产生持续的不满,表面上看,似乎我们所处的环境总有很多不足之处令我们的某些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和愉快,但问题的关键却不在于此。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都想让环境满足我们的需要,而我们自己却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去改变它,却一味用内心的抱怨来发泄不满的情绪,并以次来保持心理平衡。
性情烦躁。烦躁对于我们的身心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反映自己很烦。烦躁的人往往感觉自己只能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既不能深入体验生活,又感觉不到生命的快乐,往往觉得自己的生活缺乏质感。实际上,这种不好的感觉往往来自一个人对自我缺乏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往往不能看到事情内在的关系,因而,对自己和所遇到的事情都缺乏应有的把握,因此难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行系统的探索和了解,总感觉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活得太浅。
抑郁自卑。抑郁的人缺乏对生命的激情和热爱。抑郁的人总是感觉到自卑。抑郁的人总觉得自己活得不如别人好。抑郁的人总觉得自己的能量得不到释放。抑郁的人总是觉得心情压抑。抑郁的人对大多数事情都感到厌倦。抑郁的人总是在精神上虐待自己。抑郁的人总是倾向于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抑郁的人遇事总想象坏的结果。抑郁的人缺乏自我激励的意识。抑郁的人没有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
容易愤怒。过于自我中心内的人往往容易愤怒,因为他们总喜欢说两句话:“我认为”、“你应该”。我们大多数的愤怒都来自于太多的“应该”,而实际上,直接改变外部世界和直接改变他人都是极其困难的。当我们总是把自己的标准和想当然的想法强加于外界和他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可能会遭受愤怒情绪的折磨。而愤怒情绪是我们身心健康的最大杀手。几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跟这种极端的情绪有密切关系。所以,能制怒的人往往是一个人格成熟的人。
过于冲动。冲动往往是压抑自己的结果。性格过于内向的人往往更容易冲动。冲动的人往往喜欢做决定,而在冲动时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往往失败于一时冲动时所做出的那个决定,由此“一步错而步步错”。冲动时急于做出决定主要是为了摆脱过大的心理压力的折磨。避免这种危险的方法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他人进行沟通,或在情绪激动或紊乱时告诉自己不要马上做出决定,等到情绪稳定后再做决定也不晚。冲动的人往往受害于自己的性格。另有研究发现,缺乏人生经验是造成冲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种人的神经系统往往比较脆弱,承受能力比一般人要差。
过度悲观。悲观的人大多精神独立性较差,也就是说,容易悲观的人总是在精神上过多地依赖他人而自己往往又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特点。在意识层面上,他们总觉得活着没有意义,觉得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他们的无意识动机往往却是过度需要他人的关注、同情和温暖。当他们的能力不足以从外界获得这些满足时,就会变得对人生悲观失望。
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人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这是基本的状态。我们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心理上也就难以接纳,因此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是不了解事物的基本状态和基本关系以及不能悦纳自己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很多种不同的需要,因此自然也就有了很多种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而这一切都共同存在于同一个身心系统。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意识到这种基本的特点,并坦然接纳,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而和谐。如果我们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也能够坦然接受的话,我们就会真正喜欢自己,从而在改变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再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也就不会再那么难以接纳他人。
以上这些不良感受对自己与他人以及生活和工作都是破坏性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这些不良情绪和不良感受。我们必须相信一点,这些不良感受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都和我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而且首先是由我们对自己的理解造成的。这样,我们才会认真地去思考,并有可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自己。这样,你的心灵就会美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