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江的日子
泰州市境内的靖江市新桥镇,在县城的西南大约20公里地方,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曾有“苏北第一镇”的美誉。现在的江苏娜艾斯日化总厂,过去还只是个刚刚起步的化妆品小厂,在新桥镇新桥街55号。当年我因为给这个厂家配套服务,提供香水球型喷雾头子而经常去靖江市,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靖江市在东汉未年,这里还没有陆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后来,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了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被人们称之为“马驮沙”。
至于为什么叫“马驮沙”?靖江人有个说法,自从靖江建县之后,时间过去了五十三年,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偶尔发现了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有一句:“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而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
由此证实了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一块不小的陆地,孙权的部队曾在这里牧过马。在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称成了“马驮沙”了。宋代,“马驮沙”为泰兴县地,曾改名为“阴沙”;元代,为江阴州地,又复称“马驮沙”改称“阴沙”,这是因为它地处江阴之北的缘故。
“马驮沙”改为“靖江”,是在明宪宗成化七年(1470年)建县之时。此时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马驮沙的地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逐步地发达起来了。这里又地处江边,经常受到海寇的骚扰。虽有江阴管辖,但两地毕竟相隔着长江,维护治安很不方便,需要有相应的行政机构来管理。
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上书朝廷,说马驮沙这里“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单独设县。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并将这新建的县定名“靖江”。“靖”寓含“扼江海门户”求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靖江”正式设置成了一座江边城邑,划属常州府管辖。
清咸丰十年(1860年)“靖江”改隶通州,同治五年(1866年)又属常州。民国2年(1913)划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直属江苏省。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先后属江苏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八区(治泰县)、五区(治南通)、四区(治南通),为四等县。1949年恢复靖江县,先后属苏皖一专署、泰州专署。1953年1月属扬州专区,1970年属扬州地区。1983年3月属扬州市,1993年8月撤县设市,仍属扬州市,1996年7月改属泰州市。
我与江苏娜艾斯日化总厂发生业务往来,先后去了好多次靖江,在送货要钱的日子,天天住在旅馆招待所。靖江没有什么太多的古迹名胜,闲着无事,经常听靖江人讲“朝事”。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孤山的由来”、“马驮沙的传说”、“岳飞生祠的故事”、“四眼井的神奇”、“水石盆景的韵味”。还有六十年前,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是从靖江起航的,当年12万靖江人民冒着枪林弹雨,载着30万解放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
我记得“马驮沙的传说”是这样讲的,传说三国时候,靖江的孤山还在长江之中。当时的山上有一座寺庙和几十个和尚,主持和尚叫马良。每逢香期,乘船来登山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很多。
寺庙里养了许多马。有匹母马生了一匹小马,小马落地,四肢瘫痪,伏地不起,成了佛门的不祥之物。
有一天,马良去镇江金山寺访师,临行前叮嘱管庙务的元清和尚说:“瘫驹虽没有用,但切莫轻弃,我们佛家是戒杀生的,如有人来买,可以把它卖掉”。
马良走后不久,有位商人模样的香客来到孤山寺。他敬过香后,在山上游逛。当他来到马棚对瘫驹细细一看时,不禁失声叫道:“一匹宝马!”
于是便走过去间元清和尚:“这匹瘫驹卖不卖?”
严元清说:“卖的。但不知你愿出多少银子?”
那人说:“我愿出一千两。”
元清和尚听说“一千两”,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他正在惊讶,那人又说:“我随身只带五十两,先作定金,待我半月后来取马时,再全部付清。”
马匹就这样成交了。
时隔不久,马良从金山寺回来了。元清把卖马的情况告诉他,马良怎么也不相信这匹马会值一千两银子。
当元清打开箱柜,把五十两定金拿给马良看时,马良才不得不信,但他感到奇怪,一匹瘫驹怎么值这么多银子?
他担心那位客商有后悔之心,就吩咐元清和尚请来两位木匠,为马赶制一副木架,想把马扶上架,站一站,练一练马的脚劲,再牵出去溜达溜达,到时一手交货,一手收银,客商就无话可说了。
正在这时,客商来了,说“别忙,给我搬一块千斤重的石块来,压到马背上去!”
马良想:这样不把马压成肉酱呀?
客商见马良犹豫,便说:“这是我教搬的,马压死了,与你们无关。”
马良无奈,只得命和尚搬起石块,朝马身上一压。
蓦地马站立起来了,四只脚像金刚柱一样,稳如泰山。
和尚们一见,惊得目瞪口呆。
有个小和尚向客商问道:“先生,你用的什么灵丹妙药,把这匹瘫驹治好的呀?”
客商说:“我没有用灵丹妙药,只是你们不识这匹马罢了。它不仅陆地走,还能水上行、空中飞哩!不信,可以当场试一试!”客商骑上马背,扬鞭吆喝一声,宝马便腾空跃起,沿着孤山四周,在长江里走了一圈,仍又回到原处。
马良一看,心中暗想:要是自己也骑上这匹宝马,上山过海,独来独往,那多好啊!
就生了赖帐的念头,说:“先生,这匹马是我去金山寺时,元清和尚擅自作主卖的,他不知是匹宝马,现在我不卖了。”
客商想:你们修行之人也见利忘义,真不应该。
便轻轻一笑说,“那好,既然你们不守信义,我也就不买了,请退还给我五十两定金。”
原来客商是位“识宝回子”,他知道这匹马的腿上有四根离水毛,只有马身上得到一定重量时,才愿站定,并且行走如飞,遇水不沉。此中奥妙,别人哪里知道。
客商拿回银子,避着马良,偷偷地把马腿上的离水毛拔掉,告别马良离山而去。
这一天,马良又要去镇江金山寺访师。他得意洋洋地骑上马背,要宝马驮他前往镇江。
不料马一入江,便往下沉,被急流卷入江心。
马良和马都淹死了,变成了石人石马,屹立江心,挡住滚滚而来泥沙。泥沙越积越广,成了大片沙滩。
因这块沙滩是宝马入江涨起的,后人就叫这片沙滩为“马驮沙”。
我还听过他们讲的“孤山的由来”,从靖江县城往北8里许,有座50多米高的山,名叫孤山。
传说,从前有位中年妇女,患了不治之症。病重时,她对儿子说:“我快死了。你爸爸要为你找后母的,如后母待你好,你要孝敬她,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如待你不好,你就到我坟头祷告几声,由我来惩罚她!”
小孩听了说:“妈妈,我一定牢记你的话。”妈妈微微一笑,断气了。
小孩的爸爸买了一副薄皮棺材做了一个小坟头,草草地把她埋葬在村头田里。
半年后,小孩的爸爸果然找了后妻。
后妻心狠手毒,把小孩看成眼中钉,经常趁丈夫外出时,打发孩子放羊割草。
孩子一走,她就和自己生的小孩吃好饭好菜,把锼粥烂饭留给前妻的孩子吃,弄得孩子面黄肌瘦,皮包骨头。
小孩遭受虐待,实在忍不下去了,便来到妈妈坟上,哭诉说被后母欺侮的情况,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梦中他看见妈妈端来热气腾腾的饭菜,摸着他的脸说:“好乖乖,你把饭菜吃下去,回家吧!”
小孩醒了,方知是梦,睁眼一看,四野漆黑,吓得赶紧回到家中。
小孩到家一看,屋里挤满了人。只见后母躺在床上,喊肚子疼,额角上沁出豆大的汗珠。左邻有舍的阿姨奶奶们则趁机说:“恐怕是大姐鬼魂附体了,还不烧香化纸敬敬她啊!”
后母磕头作揖说:“大姐啊,你饶恕我吧!从今以后我一定把你的孩子当成亲生的一样,不再欺侮他了!”
小孩心中想:爸爸经常外出,自己还得靠后母照应,也跪到后母身旁,对妈妈的牌位哀求道:“妈妈,你保佑保佑后母吧,相信她会待我好的!”
说也奇怪,睡到半夜,后母的肚子果然不疼了。
第二天,后母挑着饭菜与纸钱,带领小孩一同到坟头祭扫。她跪在坟边说:“姐姐呵,你不要再记妹妹的仇了,为聊表我的心意,我每天为你坟上添土。”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一连挑了三年土。西天王母娘娘看到小孩的后母天天往坟上挑土,确有悔改之息,被感动了。
一天夜里,她派出山神,往小孩妈妈的坟上报了一夜土,坟就变成了一座小山,即现在的孤山。
其实作为靖江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绝大多数人自己认为是当年岳飞安置的难民后裔,还以拥有天底下第一座岳王庙——“生祠堂”而感到无比荣耀。
靖江有一个生祠镇,因“生祠堂”而得名。
传说,当年岳飞任泰州镇抚使期间,统帅的岳家军骁勇善战、军纪严明、精忠报国,和泰州人民同仇敌忾,与入侵的金敌展开了积极的斗争。他亲民爱民,利用战斗间隙与老百姓一起耕田耙地,修路架桥。后来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得不退守泰州之时,岳飞还劝慰并帮助老弱病残的随军将士,让他们留下开垦荒地,搭建房舍,成家就业。
靖江人的先民出于对英雄真挚而深厚的敬仰之情,兴建了这座生祠堂岳庙。
据《宋史》载:“诏飞还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于沙洲保护百姓,伺机掩击,飞以泰无险可恃,退保柴墟,战于南霸桥,金大败。渡百姓于沙上,飞以精骑二百殿,金兵不敢近。”泰即泰州,南霸桥即今高港一带,沙洲即靖江,百姓是指江淮难民。就是当今许多靖江人的祖先。
岳飞安置好百姓后率军南下,百姓跪拜送行,他们站在阴沙小集市东边桥头挥泪相送,此桥后得名望岳桥(岳飞遇难后更名思岳桥)。老百姓一直送到现在的白衣堂,岳飞下马,脱下身上的白袍,赠给老百姓。
岳飞离开靖江后,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祈望他长命百岁,在望岳桥旁和岳飞赠袍之处各盖一座祠堂,因为是岳飞生前所盖,所以,一座叫“生祠堂”,一座叫“白衣堂”。
岳飞回到杭州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百姓无不痛哭流涕。而后朝廷对岳飞平反昭雪,谥号为“武穆、“忠武”,后生祠堂又有“岳忠武武穆生祠堂”之说。生祠镇也因“岳忠武武穆生祠堂”而得名。从宋朝开始“生祠堂与白衣堂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还有让靖江人更加骄傲的是六十二年前,渡江战役东线指挥部曾在这里发出号令,“东线第一帆”是从靖江率先起航出击的。
当年12万靖江人民曾冒着枪林弹雨,载着30万解放大军横渡长江。
长江北岸万舟竞发,全线南攻,一举击破蒋家王朝所依仗的长江天堑和炮火壁垒……
家住靖江市新桥镇滨江村80多岁的魏灿海老人,是当年渡江战役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他所在的班是突击班,必须第一批渡江。
“1949年4月21日下午4点钟,我们就从七圩港上船了。晚9时,当夜色笼罩江面时,渡江战役的大幕拉开。”
在江心岛,我军和敌人展开激战。霎时,千舟竞发,炮声隆隆,江面上成了一片火海。突击连后面,只见我军千万只大小战船,劈波斩浪,潮水般向江南驶去。
敌人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迅速溃退。“第二天。我们又从江心岛向南渡江,很快就顺利抵岸。然后,我们和大部队一起,一口气打到吴淞口,解放了大上海。”
六十二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以横扫之势席卷全国,东线起点就是在靖江;
时光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大军渡江的地方,早已远去了鼓角铮鸣。在新桥镇滨江村当年大军渡江出发地,江岸一片葱绿,江心商船往来,紧依江岸的数百亩围栏养殖区和休闲渔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是一个草根美食家,不管走到那里都喜欢品尝各地不同的地方风味小吃。靖江是中国汤包之乡,最出名是蟹黄汤包。靖江汤包已经有200年的历史了,以制作绝,吃法绝而闻名于世。那个蟹黄汤包,皮薄汤多,味道真的是太鲜美了!
蒸熟的汤包雪白晶莹,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到“靖江蟹黄汤包”那种吹弹即破的柔嫩。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还以为汤汁是用针筒注射进去的呢!
品尝蟹黄汤包要有专门的器皿,而且要讲究“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生姜米醋一扫光。”吃的时候先在包子皮上开一个小洞,然后把嘴靠近包子,把汁都吸出来,味道很鲜美。把汁喝完了,连皮带馅一口全吃进去,美,鲜,爽!最后把小盘里面的姜丝吃了,螃蟹性寒,吃点姜除腥去寒。
一般人别说吃蟹黄汤包了,你就是要用手拿汤包也是个“技术活”,拿蟹黄包都要适度轻重缓急,拿得又快又好。否则,要么被烫着,要么抓破汤包,要么就提不起汤包。
传说乾隆皇帝吃汤包曾经出过洋相。当年他微服来靖江专尝这蟹黄汤包。也许是饿了,汤包一上来,他抓起一只,张嘴就咬,只见一股汤汁直射出来,烫得他一甩手,汤包扔到背后去了,身上手上全是汤汁。要在平时,他早就龙颜大怒了,可此刻他竟顾不上发火,而是赶紧舔那指上的汤汁,为什么?因为他刚才尝到那一点点汤汁,鲜得不得了。店里伙计一瞧,晓得他是头一回吃汤包,赶紧上来指点,乾隆依着伙计的法子一试,果然灵光。临走时,按乾隆的老脾气,本想题点诗句的,可一想到刚才出的洋相,不由有些脸红,也就不好意思再题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靖江汤包虽有名气,史书上却查不到记载。
蟹黄汤包的馅心制作,原料是十分讲究的。既要农村散养的草老母鸡、又要猪膀骨,还要蟹黄等好多种原料,并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能真正成为“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味道鲜美”的汤包馅心。为了能使包子里面有汤汁,做的时候将鲜的蟹肉,蟹黄和猪皮冻一起包进去,蒸熟后,皮冻化了就变成水了,稍微一碰,就能看见汤汁在里面晃动。
汤包皮薄如纸,在擀皮时要求四周要薄,中心要比四周略厚。它的折皱要有30个以上,并且要求细巧均匀,整个儿恰如一朵朵饱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纸,几乎近于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那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使人感觉到一种吹弹就破的柔嫩。别说吃了,光是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而且蒸汤包的时间误差也不得超过10秒钟,所以蒸汤包的师傅必须专心致志。这些繁复的工序,非专业点心师不能完成。这不能不说是靖江的一绝。我以为吃靖江的“蟹黄汤包”要选择在“鸿运楼”,那是比较正宗的。鸿运楼位置在与靖江宾馆平行的那条路十字路口。
在靖江这里,一年四季你都可以大饱口福,品尝色、香、味俱全的江鲜菜。冬天有热腾腾的羊肉宴和砂锅菜,秋天有独具特色的长江蟹,初夏时节,鲥鱼等鱼类让你赞不绝口,而早春二月的刀鱼、河豚更是会让你回味无穷。靖江人不止会吃,做菜的手艺更是一流。小小的刀鱼,就能做出包含20多道菜的刀鱼宴,普通的鳝鱼也能烧出30种风格各异的佳肴,尤其是对于河豚的处理,更能显示靖江民间烹饪艺术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