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打假要用“铁拳”

打假要用“铁拳”

2013-10-22 01:07 作者:一仓 阅读量:30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当今社会上有个说法,即“一旦假做到了真时,不仅已经无法打,不能打,打了反要承担侵权违法的责任,而且已经殃及无辜,连真也被当成假了。”果真这样吗?

有例为证,某市赵某因为怀疑技术职业培训学校发给自己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假,于是向有关部门举报,结果赵某被发证书的学校负责人雇凶杀死。但由该地劳动部门和公安局联合调查的材料却出人意料,这家学校发放的800多份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赵某领取的证书并非假造,而是由具备发证资格的该地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

调查还证明,证书虽是真的,但颁发的过程却是“假”的,因为发证部门根本没有对在异地的领证对象做过什么鉴定。

至于该中心为什么如此大方,报道中提到的收费标准耐人寻味:中心规定的收费标准分别是初级100元、中级150元、高级300元,而学校向学员收取的是中级600-800元、高级1500元。很难相信,这数百上千元的差价是由学校独吞的。该中心的效率也极高,6个人一年就发了5万多张职业资格证书。

此事深刻地揭示了如今社会上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即真假难分。真符合条件的未必能得到相应的资格或证件,不符合条件的却能获得真正的资格和证件。

规规矩矩学习,老老实实考试的学员未必能领到驾驶执照,所以千方百计“孝敬”教练和考官已成为一些地方的常规。与此同时,从来没进过考场的人却拿到了货真价实的驾照,甚至可以在异地订购。

在大学辛苦工作了一辈子、成果并不少的老教师往往当不了教授,博导只是梦想。而从来没有上过一门课、发表过一篇论文的官员、富商、名人却不仅当了教授,还被列为博导,而且手续齐全,申报、评审、投票、审议和签字盖章一样不缺。

某人在学术界声名狼藉,别人指责他招摇撞骗,他却敢告到法庭。之所以有恃无恐,原来他刚被某名牌大学一所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当地的主要媒体还作了报道。他手里的兼职教授证书自然是真的,并且是院长亲自奉上的。媒体曾质疑某名人的博士资格,但调查的结果却令发难者失望,通过他论文的答辩委员会主席乃某名牌大学的学术权威,委员的构成无瑕可说,学校的审批手续也完全规范。至于要检验他的实际水平是否达到博士水平,质疑者显然无计可施。

近年在资料中不时看到国外教授的评论文章,他们收到中国学生的申报材料中所附的推荐信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每项招标都打为最高的5%,连英语也不例外。有的教授亲自给学生打电话,却听不到一句用英语的回答。但写推荐书的教授承认,上面是他的亲笔签名,分数也确实是他所打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人经常感叹,现在什么都能做假,打假难,打不胜打。假作真时真亦假,但愿全社会都来正视这一严重问题,并口诛笔伐之。说起打假,不禁使人想到有些地方的打假,其实是假打,口头上喊的是打假,实际上没有下气力真打,只不过是搞形式,走过场,掩人耳目。其表现形式是:没有认真仔细地去查,隐蔽的、藏的很深的假就发现不了,自然也打不了;打时出手就不会那么狠,很难打到要害处,难使制假、售假者闻风丧胆,谈打“色”变。有的则是私欲熏心,对熟人、亲戚、朋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么做,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有风声,假就收兵;风声一过,又沉渣泛起,扰乱市场。结果,假打使制假、售假者心存侥幸心理,占了便宜,他们就会更加煞费苦心地投机钻营,其后果自然不堪设想。所以,打假重在真打。

真打假,就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站在党和人民的一边。就不能顾及亲情、友情,就不能考虑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甚至不能怕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只要是假,不管是谁,不管“根子”有多深,“后台”有多硬,都要毫不留情地去打,一个也不能放过,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真打,就应打出声威,给制假、售假者以致命打击。不但让他们无利可图,还要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如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假的自然会越来越少,甚至绝迹。

相关文章关键词

《 打假要用“铁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