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宛若倒流
今年买了几本书,买其中一本书的原因是书名吸引了我,《词韵半壁江山》-——南宋文人的偏安风景。当时没理解这本书要表达什么,随手翻看大致浏览一下目录。觉得那如宋词一样华美的文字,还有喜欢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的描述,让我喜欢上了这本书,细细地阅读。整部书布局精心,展现了文字的精美,仿佛置身在那狼烟四起的时代,看着女词人经历的千愁万苦,走入了作者构建的鲜活的历史图景。
在这个世界上能爱上一个人是幸福的,能同样被爱也是幸福的。而李清照能在那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年代里,能够拥有自己的爱,并有共同爱好的诗词,共同喜好的金石,从这点来说她又是多么幸运的女人。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没有几人如此幸运。李清照的幸运来源于他的父亲。李清照的父亲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他家资产一般,却是书香门第。李清照的父亲为人刚正,官位不大,却是兢兢业业,岳父权势很大,又绝不依附,拒绝帮忙。他安于清贫,不沾染世故之心,不为小利而折腰。他喜欢读书,擅长诗词,他的品行影响着李清照一生。正是父辈的优秀的品质,培养了她刚毅乐观、百折不挠、积极健康的精神。
在如洪水倾巢般颠覆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只如大海里的一叶飘零的小舟,谁又能把握得了自己的未来,在一个夫权至上的社会,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即使李清照这样有才气,有大志的女人,也难主宰自己的命运。前途一片茫然,那愁是无时不在心头萦绕,国家安宁,百姓才有乐业安居,而国家动荡,百姓就会流离失所。战争使李清照远离家乡,身边没有亲人,孤苦无依。肉体所遭受的折磨与痛苦,并没有打倒她,让她精神更富有。
诗人是伟大的,世上可称伟大的人,并真正称得上伟大的有多少人。李清照的文字流芳千古,诗词的意境柔婉含蓄,却影响巨大。常常使我们留恋寻觅、品味伤感。那一份愁伤到骨髓,那一份大气宏贯长河。
中国各朝各代的历史都是用无数的战争写成的。朝代的更替,皇位的交叠,外来的侵略,都是战争发起的原因。而宋朝的历史里最撼动人心的也就是屈辱与亡国之恨。
认识宋朝就是从很小的时候听评书《岳飞传》开始的,岳飞的精忠报国,秦桧的奸佞卖国,皇帝的昏庸无能,都曾让人激动不已,爱恨交织。
宋朝那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两帝被掳,皇朝躲进江南一隅,签订屈辱条约,战场节节败退。而此时的宋朝已濒临灭亡,国家的兴旺不仅仅造就了时代英雄,也牵动着文弱书生的报国之志。同样牵缠着柔弱女子的爱国情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听说赵明诚在金兵来临之际弃城而逃,悲愤交集写下千古名句。
李清照出生北宋末年,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国家的凄风苦雨,包括家庭的变故。这些都使她的诗篇里愁绪如云,《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一寸柔肠就有千缕愁丝,那么她的整个人又是怎样的愁状呢。李清照的诗词中的愁很多都是有关于国家命运的,李清照就是生活在国家衰败的时代,她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了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使她的诗篇中满目的春去、衰草、肠断,以及欲说还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布满凄凉悲切。但是李清照的诗词也不仅仅都是愁绪万千。当李清照听说韩肖胄即将受朝廷派遣出使金国议和时,而韩肖胄的母亲告诫儿子要做国家的忠臣,不要挂念家中的我。她激动之余提笔写下《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两句,摆在我们面前的李清照不再是一个愁情忧意的小女子,而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巾帼文豪。古代东山曾是山东的代称,李清照还曾写下怀乡诗句“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诗词含蓄婉约,又坦率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