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怀古
隆中离古城襄阳仅十公里,是集智慧谋略于一身的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寓居之地。《三国演义》在描写刘备三顾序庐时,看到隆中景色不由得赞美不已:“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在导游小姐的引领下,走入隆中山冲,我便被这里的迷人景致所折服:群山怀抱,古木参天,花草蒙翳,秀水澄碧,果然是藏龙卧虎之地。无怪乎当年刘备亲自三赴隆中,敦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如今斯人久去矣,但岁月却带不走诸葛亮在历史上留下的千古芳名。走进武侯祠,我感受到了一份心情的凝重。面对着保存了400多年的诸葛亮石刻画像,我仿佛看到了那羽扇纶巾、吟啸自如、吒咤风云的诸葛孔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在隆中十年居住学习生活的缩影。明孝宗弘治年间,世袭襄阳的简王朱见淑,羡慕隆中山水奇佳,于是上奏皇帝,把隆中封为“藩陵”,毁掉诸葛草庐,使保存了1400多年的诸葛故居破坏殆尽。也许是苍天降罪,朱见淑葬于隆中的第二年,传说他的家人大都死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来闯王李自成攻下襄阳,杀了藩王,同时挖掘了那个遭万人唾弃的襄简王朱见淑的坟墓。直到康熙年间,隆中诸葛草庐等才得以在原地恢复重建。
顺草庐而下,来到当年诸葛亮与刘备作隆中对的纪念地三顾堂。三顾堂始建于宋代,明代成化初年吴绶改建,后经襄简王破坏。现在的三顾堂是清康熙58年在原来位置上重建的。三顾堂虽历尽沧桑,几经维修,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古朴雅致,不得不引发人们对“鱼水三分合,风云四海生”的历史画卷的回顾。
历史的年历已翻过了1800多页,诸葛亮在隆中十年中的生活、学习、劳动过的遗迹安在?那“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的躬耕田可洒下他辛勤的汗水;那“骑驴过小桥,独吟梅花瘦”的小虹桥可留下他行走的足迹;那“抱膝高吟梁父时,卧龙致西未为迟”的抱膝石可回荡着他施展抱负的几声吟啸;那“碧水溪流若掌平,一泓放出水云清”的半月溪可有他掬水解渴的靓影。所有这些,史书无有记载,而从东汉时期一直保存至今的六角井,则是唯一的一处诸葛亮遗迹。据说,六角井就成了判断诸葛故居的依据。古老的六角井井水澄清,水质甜润,掬一捧进口,便觉喉舒气适,精神爽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