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风雅事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红楼儿女们吟诗、作赋、行酒令、猜谜、喝茶、绘画、下棋、弹琴、说书、看戏、宴饮,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而曹公笔法如草蛇灰线,若隐若现。可谓是处处有心,字字含情,细细品读方知其中妙处。
《红楼》女儿们冰魂雪魄,皆得风雅。画家们钟爱四大唯美镜头: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其中“湘云醉卧”尤为令人销魂,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在雪芹生花妙笔描绘下,可以说是美不胜收。
黛玉清冷孤傲,不同凡俗。所居之潇湘馆也是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宛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精致,也与黛玉气质暗合。探春文采精华,见之忘俗。且观探春室内陈设,花梨石案上磊着法贴宝砚笔筒,汝窑花囊插满白菊,米襄阳颜鲁公墨迹挂于墙壁。风骨气质,爽朗洒脱。惜春独具画笔,故曹公特意为之安排画大观园图一事。香菱论及菱角时说:“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蓬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它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一片诗情蕙性,让人深深折服赞叹。丫鬟黄金莺亦能巧结梅花络,晴雯能以界线之法补得雀金裘,皆不失为风雅中人。
大观园是诗的国度,秋霜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讽和螃蟹咏。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黛玉不以词害意,以盛唐三大家诗作底子,不限格律,尤擅七言长歌体,《葬花词》《桃花行》冠绝群芳。宝玉知长歌也须得词藻点缀,不然便觉萧索。故《??诗》有“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此等佳句。宝钗不肯落俗套,又忌过于求鲜求生。“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所作柳絮诗免去丧败之语。湘云认为诗多韵险,好句要留后头。慕雅女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方得“一片砧敲万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妙玉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因此湘云、黛玉联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便打断,免得冲淡此警句。宝琴反对作诗设限难人,主张寄兴写情。连熙凤无意一句“一夜北风紧”也成长诗起法,给下文留下许多地步。
“红楼妆”也是让人赏心悦目,怡红院中所用脂粉是用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粉是“轻白红香,四样俱美”的茉莉粉,加上宣窑瓷盒和玉簪花棒配套。难怪会是"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而宝钗那身装扮,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荤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不独宝玉看了不觉奢华,唯觉淡雅。也令后人想见其风姿神韵,典雅温婉,如在眼前。
红楼中人吃得也风雅,妙玉冬日收集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待到夏天取来煮茶。“红楼菜肴”则是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胭脂鹅脯、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色味俱全,简直可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了。宝玉与湘云相赠的红菱,鸡头,新蒸的桂花栗粉糖糕,光看名字便觉秋意横生,令人心旌神摇。还有那喝的莲叶羹、枫露茗、紫薷饮,听着就顿觉爽朗惬意,诗情盎然。
张爱玲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无骨,三恨《红楼梦》未完。可叹红楼一梦后,谁续风流债。原不是鸳鸯一派,莫算作相思一概。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绛纱公子情无限,脂砚洞主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自堪奈我何。
读红楼风雅事,陶然自足。虽是隔着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亦可与书中人同忧共喜,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