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终有报,这古人的话,经过几千年的验证,已经是铁定的道理。善良的人心灵不仅是纯洁,更是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善良只能说是一种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何时能结出累累硕果,丰收的喜悦何时能见到?培养善良,薅去邪恶,快乐与幸福就会降临身边。
东郭先生、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吧?善良的农夫与东郭先生既让人可怜又让人发笑。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对象是狼或者是蛇,那么,你的善良就是自取灭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该,善良就是帮助恶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故事表明,当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是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是多么凶恶。凶狠毒辣的狼或蛇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的人们“撕咬”、“施毒”,而善良的人们却防不胜防地被置于绝境乃至丧生。即使这样,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追求善良、向往善良。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谐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天下太平。
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用狼和蛇是不能解释善良的。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从分析人的本质入手。人之所以区别其它动物,就是因为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动物属性,即人也像其它动物一样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社会属性是人区别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属性,就是说,人之所以是人,是由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离开了社会,人就不能称之为人。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不变的法则,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老虎捕食野鹿,这是一个生存法则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老虎是恶的,野鹿是好的,因为老虎如果不吃野鹿的话,就会被饿死。老弱病残的野鹿不被吃掉的话也会危及整个种群,老虎吃野鹿是天经地义的,是大自然得以良性循环的自然法则。
如同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一样,人类也面临着生存问题,所以人类吃猪、狗、牛、羊也合乎自然生存法则,不能算作恶,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客观地说,人在刚生下的时候的表现完全是动物属性,无所谓善与恶,它只需要吃喝拉撒,此时若把他放归自然,不是饿死就会变成“狼孩”。如果把他好好教养,他就会变成一个“人”。如此看来,人的善与恶应该是后天养成的。
在人之初,善与恶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更多地是来自于生命的一种本能。当然,我们不能说生命的本能是一种善或者恶。我们也无法印证和判断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因此善与恶无关乎本性,而在于后天养成。
是善还是恶,环境很重要。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人性的赤黑善恶都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如同一张白纸,经过社会大染缸的漂染后,就会变成不同的颜色。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客观上是这样吗?皇帝生的儿子不一定就是皇帝吗?如果这样,就会陷入“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的怪圈。电影中《流浪者》可怜的拉兹就是这一谬论的牺牲品。“龙生龙,凤生凤”只不过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每个母亲都想生一个好孩子,脑力、智力情感都健康,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如愿?孩子从小跟着坏人可能要沾染坏习气,“狼孩”和狼在一起就要养成狼的一些习性,许多善与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拿我们自己来说,谁能说自己没有邪念,关键是自己意志力的控制,善良的人一时糊涂办了坏事的大有人在。善与恶集中在人的身上,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这里,不管是人之初性本善抑或是性本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要有善心,要积德,要做善事,要与人为善,而且要多多益善。不是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吗?谁种下仇恨自己也会遭殃的。
做人难,做好人难,做贤人圣人更难。自古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我们愿意去学做贤人圣人,我们就是高品位的人,有德性的人。我们举头遥望天空,便感觉到天真美。其实,天空并不那么美丽,但是,它却不会矫揉造作东施效颦,它会保持自己的清纯;它不会因一度的失意而郁郁寡欢逐日消沉;它不会因为别人在前进的路上设下一层屏障就萎缩不前打道回府;它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心与心才容易沟通,这才是真正的美。那就让我们有着苍天的胸怀和气魄吧!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善良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有的人说,善良不是看到路边的乞丐给他两块钱,也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男人的背叛而总是原谅他,善良不是付出,不是软弱,更不是退让,而是当你可以伤害别人的时候而不伤害别人的一种品质。男女之间,当你和他分手的时候,善良是你不会辱骂他、报复他、决不放手,而是挥挥衣袖,转身离开。善良就是你从不主动伤害别人,不会纠缠不休,懂得适可而止。善良就是不会利用他人的弱点来攻击他人,虽然你知道他都有什么弱点。善良就是男女分手后,财产一人一半,而不是把他驱逐出门,一分不给。所有这些,都是大善大美的具体表现。
善良之人行善是不图回报的,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终身不诲。深圳艺人丛飞数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数百万,捐完所有的积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绝症时,仍不停止捐款。从空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仅是一点一事之善举,而是对万事万物都有善心、善意、善举。真正的善良之举是隐名埋姓,不张扬、不作秀、不图回报的善举。湖南某地的李丽,女,衡阳人,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在不长的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不是有一颗恶毒、刻薄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才会有一双能发出友善光芒的眼睛,你看待人、事、物,才是积极的光明的,而不是阴暗的,你的身心才会健康。
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必须做到“善待他人”。“善待他人”既源自人的善良的本性,也受惠于人类历史上的经典文化的滋养。我们在感悟世界哲人之言的要义时,感受最深的是那份善待他人的美丽。也正是善待他人,使我们既不陶醉于别人的赞誉,也不计较于他人的反对。善待、宽容周围的一切人、事、物,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周围的关系和谐了,你的宽容、你的善良、你的善行都会给你带来良好宽松的人际关系,今后做事也好,做人也好,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善良者大多都比较健康和长寿。有句俗话,叫“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做了善事,心里会有一种踏实和欣慰的感觉,这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变得越来越好。当然,生命质量也会越来越高,生命的长度也会拉长。若是作恶呢?其潜意识里一定有一种东西在不间断地影响着他的健康。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完全可以从心理的角度寻找到注脚的。一句话,只要善在心中,便有了心灵的一片净土,快乐自然在心中回旋。